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财经日报:金融危机袭来公民精神迸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09:17  第一财经日报

  社评

  全国“两会”昨日起开幕,舆论聚焦北京。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众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将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他们纵论国是,参政议政,履行职责。他们正在接受13亿国人的检阅,重任在肩。

  当然,对于中国前途的关切与思考的权利,不可能只是委员与代表们的专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之外,在大江南北的大小街道与乡村里,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公民正在关心着自己的命运,关心着他人的命运,关心着这个国家的前途。一种被称为“公民精神”的力量正在茁壮成长。

  这种力量,从大量民众积极向政府建言、向“两会”建言中可以看出;从众多网友争相在网络上与总理对话,一起探讨时代难题中可以看出;从普通公民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要求,主动查询4万亿元的投资去向中可以看出。蓬勃生长中的公民精神已经告别了往日的生涩——尽管,它还远未成熟。

  何谓“公民精神”?大致而言,公民精神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的统一,包含着道德、友爱、奉献、自觉、开放、创新等关键词,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中的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无疑,在中国社会中,从公民精神的缺失到露出萌芽,再到蓬勃生长,走过了一条历史之路。

  在中国历史中的很长一个时段里,许多民众较为缺乏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精神和关注公共事务的现代人格,这是事实,但这种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改变。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民主与法治水平的提升,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公民精神的发育有了一个较好的土壤。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有两个事件令国人记忆深刻,这也是公民精神得到充分历练的两个机会。一是震惊天下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众多民众的表现终结了中国人缺少公民精神的陈旧历史定见——许多人为素不相识的遇难者默哀,为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捐赠物资财富,一些民众甚至奔赴抗震一线,充当志愿者;二是2008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公民的“软”表现与那些一流的奥运场馆等“硬”建设相得益彰,同样多姿多彩,尤其是众多奥运志愿者的美好形象,深刻地印在国际社会的记忆里。

  如今,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并迅速波及中国经济。当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明显体现出来、原本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愈加艰难之时,我们固然需要政府层面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与拯救经济计划,需要企业界抱团取暖,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革命等途径度过时艰,但无疑也需要并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公民精神。

  应该认识到,充满活力的公民精神和克制有效的公共行政相辅相成。一些政治学者的研究早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改革、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当然是正向的、积极的作用。而在迎战此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改进政府行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将可释放出的效用,决不可低估。

  就拿此次关于4万亿元资金投向的查询一事来说,在“好事”的公民孜孜追问之下,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之下,有关部门公开表态,欢迎公众随时查询资金投向。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资金投向的透明,关乎资金的使用效率与使用过程中的廉洁状况,也就直接关系到这些资金能否真正起到保增长的作用。“好事”的公民在关乎全民的事业面前,没有自视为旁观者,而是充当了“主人翁”——这正是公民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进而观之,当前一些官员的权力腐败是公民精神培育和建设的一只拦路虎。权力腐败不仅表现为行政权力对金钱的追逐,也表现为司法腐败和学术腐败等。在一个经济困难的时期里,腐败的恶性负效应,的确不容低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严厉打击腐败都是为政者所不可忽视的使命。而要激发公民精神、培育公民精神,更是要约束各类权力的不当使用。权力部门对于自身权力的有效规制,便是对公民精神的一种善待。

  在金融危机面前,呼唤公民精神,事实上还与解决时代难题相联系,与提振国人渡过难关的信心相关联,进而显现出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之外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充满公民精神的语境里,民众更容易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进行集体行动。一个拥有勃勃生机的公民精神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乐观的、不畏困难与挑战的社会。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金融危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