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两会真正的关注点不应让明星光圈遮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07:15  重庆时报

  作者:李晓亮

  生活缺少花絮,或将索然无味,但花絮也并非不分场合,越多越好,至少对“两会”而言是这样。因为,顾名思义“花絮”只是游离于主题的点缀。而“两会”主题,无疑应是凝聚在提案议案里的国计民生。所以,至少在庄严肃穆、共商国是的“两会”现场,那些远离主题的花絮,不是越多越好。

  但现实中却事与愿违。比如3日下午,委员们刚到,记者们便一拥而上寻找目标。委员们有侃侃而谈的,也有与记者“躲猫猫”的。一女记者抱住张艺谋委员要求采访,还是被拒绝;冯小刚则在记者“进逼”下躲进厕所……(3月4日《京华时报》)

  在近两年的“两会”花絮中,类似一幕我们颇为眼熟。但这并不是说明星代表或委员“耍大牌”就合理。他们拒绝采访,可能出于平时躲避“狗仔队”的惯性,但此时却有些角色错位。参加“两会”时他的身份不是明星,来采访的多半也非娱记,采访问题一般不涉个人隐私,而是集中于提案议案上。这时作为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是尽职是义务而不是恩赐。

  当然,既然人家不赏脸,咱们也不用“紧咬”这类人群。明星身份并不能让一份提案或议案“增值”,“畸恋式”关注还会耗散公众不少注意力,使其他人的提案议案应有的传播效率打折。这无疑是对“两会”资源的浪费,也会戕害其间的正义与公平。

  我们知道,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身利益群体来建言。所以,除了镁光灯下明星代表们的发言外,我们更希望各阶层、各群体的代表都能发出最本真的声音。让最广泛的观点集束式呈现,并借助“两会”平台进行公开平等的利益博弈。

  “公民有权知道政府在干什么”,自然也有权知道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的表现。此前舆论吁请政府公布四万亿投资走向,那么“两会”提案议案是否也能全文公布于网络呢?这既增加了代表委员履职的透明度,也让明星委员与草根代表的建议建言同台PK,便于公众监督评测。有了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传播平台,金点子可以“择优推广”,某些“花瓶”代表委员也能见贤思齐,知耻后勇,不断提高自身的议政水平和能力。

  上述明星与记者的“斗智斗勇、闪转腾挪”,可算正统的“两会”花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亦具“花絮效应”:比如“麻辣代表”的雷人观点。其中不少雷人观点,都是因为提议者缺少兼善天下的民生关怀,赤裸裸地充当利益集团代言人所致;又如那些局限于一时一域,没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浅表性建言。这些建言则是因为代表委员间缺少实质性的思想交锋;包括媒体和公众对两会“花絮”的关注,对实质的建议立言来说,也好似一种“议政花絮”。

  因为相较于代表委员,外部舆论毕竟是游离的,只有他们才是“两会”议政程序的博弈终端。所以对于“两会”来说,真正的关注点,就在于这些代议士,能否穿透浮嚣的“花絮”,不被自身利益左右,以尊重公众权利为基点,努力提高自身议政水平,在解社会当务之急的同时,谋家国长远之计。这才是真正的国家之福。

  当然,代表委员们也并非全无苦衷,从某些老旧提案议案一再翻新呈现这点来看,就表明目前建言机制和行政权力之间还有罅隙。只有通过制度振奋,让人大、政协的议政程序与现实的行政权力无缝对接,公共幸福才有终极保证。这也是我们对“两会”最大的祈盼。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两会 明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