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涛
每年到了“两会”期间,无论是省市的“两会”还是全国的“两会”,总是有些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观点或者提案,引发大众轰动,博得民众的好感。今年,也不例外。
据《成都商报》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提出提案,建议向全民发放消费券以拉动内需,每人最多可发4000元。老实说,这样由国家财政直接给公民发放消费券的提议,肯定能赢得大多数民众的喜欢,也将给刘汉元委员增加不少印象分。然而提案议案却不能简单地以大众是否喜欢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到可行性,能否起到实际的效果。以全民发放消费券为例,国家财政的钱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财政没有盈余的前提下,财政每多发一分钱,最终就要向民众多征一分钱税,如果说发放消费券可能拉动内需,那么,收取税收就可能抑制本来的市场需求。因此我认为,即使要发放消费券,也应作为一种救济,在中低收入阶层,不宜全民发放。
如果说全民发放消费券的提案还值得商榷,民粹化不是特别明显的话,那么,来自许家印委员的建议就明显违背市场自由的原理,十足地带有迎合民众的意味。许家印委员的建议是:设立“低收入家庭扶助基金”,强制有利润的企业每年捐赠一定比例的利润注入基金,用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这种强制的“慈善”,不仅会加重企业负担,可能造成企业经营本身产生困难,无法运转;也使得本身以自愿为形式的公益慈善事业变味,最终会让人产生厌恶,从而损害慈善事业本身。所以,许家印委员的建议看起来对低收入民众有利,能赢得很多掌声,却是违背社会经济规律,万万搞不得的。
类似的议案提案民粹化倾向的例子还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这些民粹化倾向的提案议案的一大特点是,提案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甚至违反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与常识,唯一的用处是收获民众对其印象的加分,增强其所谓公众形象。而其可能造成的祸害却不可忽视,其一,给了许多民众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排斥了民众对那些科学、具有可行性的提案进行理性的思考;其二,这些提案议案,要么不可行,引发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要么真正实行后劳民伤财,而且民众并不能真正得到实惠。
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可以无所不言,但是,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政治责任担任上讲,代表、委员的提案都应当相当慎重。每位代表、委员都代表了民众和某一群体的利益,肩负着民众和所在群体的重托,因此就要真正了解你所代表的群众利益之所在,有的放矢地拿出真正可行,能让民众受惠的方案来,而不是动不动搞一些普天下“受惠”的提案;此外,代表、委员不要把自己当作无所不能,不要轻易涉及自己并不了解的行业,即使要涉及,也要多调查研究,要多向专家请教,借助外脑来让自己的提案更科学、更具有可行性。这才是真正的有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