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社评
提要 在出台所有拯救经济政策时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与西方国家所患“病症”的根本区别,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财政支出的数额,而在于如何明智地花这些钱。
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外界期待的中国将出台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并未出台,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没有作出承诺。
此前一天,上证综指涨逾6%,创下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随后欧美各大股市收盘时,也是一片飘红的迹象。而这一走势的一项重要驱动力便是在此之前,市场传言中国在今年两会上可能公布新经济刺激方案。
市场传言来自于一份境外银行的报告:中国政府一直在讨论将该方案的规模扩大至8万亿至10万亿元人民币的可能性。有人认为,考虑到全球贸易的全面崩盘,中国现行的刺激方案恐怕仍显单薄,增加更多支出完全是可能的。这样的消息后来似又被前任国家统计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证实,李德水虽然没说新的投资数额是否会超过4万亿,但他表示温家宝总理将在全国人大开幕会上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昨天,全国人大开幕会上虽然没有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昨日沪指仍放量涨1.04%,表明市场对昨天温总理所说维护股市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抱有信心。
我们认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甚至今后一段日子里,中国再次扩大新的国家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大可能,恐怕也没有必要,但其他新的经济刺激措施一定会有不少。只是这些措施一般来说比较具体,并且将会审时度势陆续出台,大概不会在讨论大政方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出台吧。
问题并不在于数额,4万亿投资本身有放大效应,还要加上地方投资及社会投资等配套投资,以前有报道说总共将会到近20万亿元的投资。这些钱如果运用恰当,刺激中国经济,引导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完全是可能的,假如届时国际环境稍有缓和,则中国经济完全可能再次腾飞并对拉动世界经济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问题的关键是这4万亿怎么用?要怎么最好的运用4万亿刺激经济资金,就要知道中国经济困境的“穴位”在哪里?
中国的危机与美国的不一样。以近期的贷款扩张为例。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的银行体系与美国形成对照。过去10年,在流动性扩张形势下,美国各银行向消费者轻率放贷导致消费过度,而中国的银行在国内流动性飙升时,向企业尤其是向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发放贷款,形成过度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中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资金配置上,美国的流动性越来越差,企业得不到贷款。于是美国救市,把巨额资金注入金融市场,增加流动性。在收缩业务时,美国各银行切断消费者贷款,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的。
然而中国并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流动性过剩,不是消费过度而是内需一直不能真正启动。而当中国救市时,巨额资金不应流向已经过度投资的企业。可是在收缩业务时,中国各银行实际上正增加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贷款。
按照这样的模式,4万亿救市的确不够,并且很可能再多也不够,甚至很难走出经济困境。因为这样的救市结果只会是恶性通货膨胀。
不过在贷款扩张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方便地得到贷款。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就很难得到贷款。因而,现在的4万亿投资除了一部分投向公共设施建设上,还有一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大部分直接投向社保、教育及就业上,不能投向竞争性的国企,坚决不能投向应该淘汰应该转向应该升级换代应该释放泡沫的企业行业。这样才能较快的真正走出危机,而不是换来一个账面的实际潜伏着新一轮巨大危机的经济复苏。
我们希望,人大代表多多关心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