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作者:叶祝颐
"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3月6日《重庆晚报》)
重点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穷人家的孩子渐行渐远,无疑有悖教育公平。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2.9%的人认为择校费应纳入商业贿赂范围。在我看来,公众除了不满教育部门与学校收取择校费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孩子难以享受教育公平的现实焦虑。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期待中,尽管不少地方正在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的说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进展缓慢,重点学校也不是说取消就取消的,名义上的重点学校正在被“示范学校”之类的新名称取代,但是重点学校内核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择校的问题一直屡禁不止。
说到底,重点学校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产物。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优质教育资源为何这样少呢?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方面的差异。我们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发展,大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更要看师资力量与学校教育氛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也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因为重点学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重点学校效果立竿见影,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少数重点学校身上。
而且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优质师资,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优质教师资源不但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而且有向重点学校集中的趋势,自然就形成了薄弱学校招不到学生,重点学校爆棚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呢?朱清时委员提出取消重点学校的思路值得肯定。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政府要把一碗水端平,不能存有私心。如果政府热衷重点学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即使一声令下取消了“重点学校”的称谓,教育者与家长头脑中的“重点学校”情结仍不会消除。家长仍然会用各种办法往条件好的学校去挤。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上,我们不妨参照一下日本的经验: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设施不相上下,学校间教师经常流动,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所有学校发展都很均衡,家长根本不用为选择学校操心。
当然,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敢奢望马上像日本那样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但政府部门至少可以从中感悟一点儿什么:如果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上了,那还有谁削尖脑袋花钱上重点学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