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当前,大家热切关注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最近国际和国内一些媒体对于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出现金融动荡的局势进行集中报道,有的媒体甚至发出这样声音,说第二轮金融危机已经到来,对于这样一种声音我们如何作出判断?它是不是意味着第二轮金融海啸真的呼啸而来?如果是真的,对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应对?CCTV2《今日观察》主持人陈伟鸿与评论员陈平、何帆共同评论。
是“余震”还是新“地震”?
东欧地区出现金融动荡,韩国、巴基斯坦面临重重债务,金融危机第二波是否迎面袭来,金融市场波动,是否会引发新的连锁反应?
陈平:金融危机背后展现的是各国的真正实力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东欧曾经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经济萧条,产生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现象,而在过去几年转型过程里,只是经济复苏。复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外国投资涌入,而且大量借债以每美元形式。所以美国金融危机动荡,也使得东欧国家面临非常大的问题,西欧国家也在衰退,拯救他们比较困难。
亚洲国家分两类,一类是出口导向的国家,因为欧美同时进入衰退,所以这类国家的出口大幅下降。如果自身还有很大的债务或贸易逆差,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比较低;还有一类国家,比如南亚国家,它们的问题和东亚国家不一样,人口密度非常高,贫富差距比较大,基础设施也比较弱,这种情况底下,碰到国际经济环境动荡,要抵抗的风险能力就比东亚国家要更弱一些。
我认为这次金融真正展现各国的真正势力,包括体制的稳定和免疫能力,以前很多人认为欧洲的模式是比美国更好的模式。因为它有所谓的民主化,什么都是程序化。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我认为世界上最能够稳住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
中国央行的行为非常果断,而美国央行和财政部的拯救措施,虽然没有恢复老百姓信心,实际这次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最后转化政治经济危机,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这次金融危机发展情况底下,东欧和亚洲政治经济的格局都会有要重大的变化。现在美国非常清楚,美国实力在收缩,现在美国裁员核心垄断企业,如IBM、微软等今年看不到谷底,美国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十倍以上。所以救银行的钱只是一滴水的概念,根本没有办法堵住漏洞。
现在匈牙利、捷克和波兰人口面积达很多,包括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因为现在只有德国贸易顺差,有财政盈余,英国已经到破产边缘,法国意大利自顾不暇,所以欧洲动荡会加剧,然后东亚的四小龙,会有困难日子过。但是也许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但对原来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南亚国家,可能带来的冲击,难以预料,我想它的影响会超过东南亚金融危机。
何帆:欧盟正处生死攸关的关键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东欧国家出问题,非常像原来东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一开始经济过热,大量热钱流入,热钱流入,把房地产泡沫推得很高。现在基本面出现问题,又加上国际的炒家开始作空,所以现在东欧国家在破产的边缘。
在北欧很多国家包括西欧,很多国家大量向波罗的海贷款,接着德国银行,瑞典银行都会出现新的恐慌,因为金融市场现在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一旦远在波罗的海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崩溃,可能很快会影响到比如说美国的纽约的市政债券也可能出现恐慌。
另外如果欧盟来通过财政的办法去救波罗的海三国的话,因为欧盟是很多国家联合体,所以财政政策很难完全一致。比如很难劝说英国的纳税人要拿出来钱救波罗的海国家,如果用货币政策,让他们加入欧元区,给他们发欧元,那样带来欧元的泛滥。欧元出现一个非常大的空,我们现在其实看到欧盟和欧元都处再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它的破坏性已经超过金融危机,真正社会危机,真正政治动荡都是在第二波危机的时候。
金融海啸巨浪,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波动,阴云密布下,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应对?
陈平:中国形势很乐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今日观察》评论员)
罗斯福走出大萧条10年时间,他采取的财政政策,并没有摆脱那个危机。然后这次美国和当时的大萧条比,最大的差别是大萧条以前美国是靠工业资本主义指导,所以美国生产能力全世界第一的,。但是这次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取代工业资本主义,把工业做空,所以这次美国不敢让金融资本主义破产,恢复工业资本主义领导地位,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可能性很渺茫。
最乐观估计,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私下估计,起码在10年以上恢复,如果因为战后繁荣实际上美国是龙头, 如果这个龙头自己陷入衰退,难以自拔的情况,对中国的影响 就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启蒙时代结束了,中国从今天开始,不能像50年代一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明天,也不能像80年,美国今天就是我们明天,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认为中国形势我非常乐观,我愿意送给观众一句话,叫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何帆:中国需选择寻找更好的航线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刚才讨论的韩国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东欧等都是新兴市场,是金融体系的一些边缘的国家。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这次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在美国,仍然余震不断,花旗股价已经跌到零,花旗已经处在破产边缘。这个金融危机窟窿有多大,我们不知道。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历比较长时间的调整,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没有几年时间很难调整过量。这个给中国经济敲响警钟。所以看一看外国发生的事情会给我们敲响警钟,就是怎么样才能更好选择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
我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确位置比较好的。但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跟着美国一起走的。就是我们中国经济是美国经济在镜中一个反射。美国消费越来越多,中国出口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是贸易顺差。美国是贸易逆差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家都要调整。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航线,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
特约评论员:
左小蕾:中国要加强拉动内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如果从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来看呢,也可以说是所谓第二波金融海啸,但是如果你从亚太地区,货币贬值,出口下降,经济下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向亚太地区的蔓延,所以这个导致中国经济这一轮下滑的一个外部的大环境没有转变,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么一个很清楚这么一个现实,那我们就更大的重点,或者是力度,都应该是放在拉动内需上,这个一定要不断加强这样一个意识。
龚方雄:中国目前还是全球金融海啸中的安全岛
(摩根大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应该来讲还是目前全球金融海啸的一个安全岛,一个绿洲。那么从经济的角度来讲,经济在第四季度我们从环比计算,应该已经见底,现在正在一个微型的复苏当中,我们的复苏应该来讲,还是一个初步的复苏,而且非常脆弱的复苏,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挑战还是很大,关键在于我们国家能否成功避免通货紧缩预期对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陈平:风险并不可怕也是机遇
(《今日观察》评论员)
风险并不可怕,因为不光是投资有风险,说实在学习有风险,然后中国在过去30年里面,最大的成功,中国学习能力非常强,所以本来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只剩下3年和5年。
中国是要在困难中继续保持马克思对我们的教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才是先进生产力。不是凯恩斯讲的拉动内需,那只是对发达国家,缓和经济危机的临时的“强心针”,如果对发展中讲大家刺激消费,经济上去了,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学家有智慧,把中国成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金融危机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成长率,中国产业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可能升级,所以我希望中国要改一个误解,就是有的人建议产业升级,就是把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转移出去。
金融危机到来,高端的非必需品的打击反而更大。反而是必需品,比如美国人麦当劳还在赚钱。在中国四川,鞋的出口订单,衣服出口还在增加。
所以我认为产业升级的概念应该是什么,就是所有的行业,尤其基础行业,中国的企业都做大做强,做优。产能的扩大要谨慎,但是技术要上去,市场份额要上去。所以中国企业家可以也学习调整的机会,而且波浪式的前进,不要太在乎数字和总量,但是要在乎质量和真正竞争实力。
何帆:面对金融海啸中国企业必须有退有进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想对中国的企业提一点建议,面对金融海啸,实际上中国企业必须有退有进。对大部分出口的企业来说,现在可能是大撤退的时候,其实你能撤退回来,也是保存实力。因为尽管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在提高,往往只会生产,按订单生产,到国内市场,把国内市场精耕细作。另外必须还会要经营品牌,必须建立自己销售的网络,所以那才是对企业真正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