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伊歌:保就业对策不能只靠短平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15:05  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伊歌

  产业结构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城市管理重景观美化轻民生需求,发展目标重经济总量轻就业机会……凡此种种,都造成诸多“就业瓶颈”,全国两会前,媒体披露无锡市强拆报亭有报贩自寻短见,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从就业问题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会议的第一号提案,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呼吁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做到企业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今年的全国两会,保就业所受到的关注,丝毫不亚于保增长。

  前所未有的难题,又遇到前所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得开动脑筋找出前所未有的解决办法。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有的提议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的主张大学生和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的提出给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发“就业准备金”,有的建议民企每聘1名大学生免税1.2万元……这些可迅速落实、代价不大、短期见效的对策,当然非常必要;可是,以实用和短线的“救急思维”来应对前所未有的难题,可缓一时之急,却未必能收长期之效。

  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难题非始自今日,是长期的、结构性的难题,“短平快”的对策或许可以短期奏效,但绝非治本之策。刺激经济保增长,确实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但也不能无限刺激无限增长。上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能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年代下降到120万,如今只剩下80万左右。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说明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以高增长来保就业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如果一味保增长,却忽视缓解结构性的就业难题,很可能导致“无就业复苏”———经济上去了,就业却上不去。

  破解结构性的难题只能依靠结构性的对策。第三产业对吸纳劳动力人口最有效,对GDP的贡献值在1998年曾达到60%,随后却明显下降,现在降到约40%,甚至比印度还低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城市管理重景观美化轻民生需求,发展目标重经济总量轻就业机会……凡此种种,都造成诸多“就业瓶颈”,全国两会前,媒体披露无锡市强拆报亭有报贩自寻短见,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城市中满足消费需求的服务业,如报亭、清洁、加油站等可为农民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不应以规范为名反复折腾;而知识型的服务业,如金融、医疗、咨询、设计等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开放市场降低门槛。早在前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缪寿良委员就曾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并建议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尤其是电信、邮政、铁路、金融等行业,要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在更广泛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这样的对策不会是“短平快”,却是切中要害的长效之策。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