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西
银行家出身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首次出现在今年两会新闻报道中,就给企业家代表泼了一瓢凉水——9日,在全国人大湖南团全体会议上,针对企业家建议政府为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的想法,王岐山说了下面一番话:“海外并购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
企业家海外并购的冲动并非没有道理。受金融风暴影响,海外许多具有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的企业因现金流枯竭而经营困难,这或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而且全球现金储备最充足的地方就是中国政府,为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似乎正当其时。
但诚如王岐山所言,这不是一厢情愿的。看到好菜是一回事,能否“吃得下”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则是另一回事。至于“管得了”,更完全不同。
据世界著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数据,与中国有关的海外并购已达22起,涉及金额163亿美元。天南地北一致惊呼:中国人来了,中国大买家来了!但这个中国并购的全球进行曲,却没有总谱。并购的内在逻辑和直接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国际上有很多好企业,它们暂时困难了,我们却能以较低成本买下。按照当前的某种共识,就是海外大抄底。但简单抄底经常会遇到便宜没好货的尴尬。就是好东西也可能咽不下去,还得吐出来。上世纪日本全球大收购时,连纽约最牛的建筑帝国大厦都买了,可不到5年,就重新还给美国人了。
抄底往往会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偶尔开胃,有点刺激,但当作历史机遇却要谨慎。长期看,由内向外的并购,最终能否做到由外哺内,才是问题的关键。
昨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去年全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这个数字摆在有那些海外并购之冲动的企业家面前,当作何感想?
并购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海外企业便宜了,可买到好货;国内歇业、停产和倒闭的中小企业就无佳品?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名声,就是那些遍布中国各个角落、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创下的。并购的视野应该宽泛,不能从大从洋,要从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看,要从国家经济在世界的格局看。
据报道,王岐山在泼完凉水后又鼓励说:“要敢闯,同时也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把如何走出去与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措施结合起来,让走出去更有力,更有效。”换句话说,走出去不是中国企业的最终目的,能衣锦还乡才是中国的传统。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中国有走出去的能力,但3000年文明史更证明中国自己的辉煌,不是靠别人的困难来成就的。
就中国式并购的前途而言,打通世界市场和中国内需的通道,尤为紧要。这就要求把走出去并购和企业植根在中国,密不可分地结合起来。既不孤立地看海外并购,也不封闭地说中国内需。因为没有走出去,中国内需用的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和某些技术,就不可得,更遑论中国制造全球大卖。而没有根系发达的国内“基地”,海外再好的分支企业也都是断了线的风筝,即使能随风漂浮,也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无关。
从这个角度说,海外并购方案应该从中国内需的世界解决来设计。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掀起新浪潮,而非唯“钱”是举的资本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