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作者:范大中
全国人大代表张红提交一份建议,认为居住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可是如今却成了高消费,成为居民肩头最重的负担,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她倡导大力发展让普通百姓买得起房的国民住宅产业,使住房消费重新回归到应有的“全民化”,让绝大多数国民买得起房,解决民生第一难。(3月11日《扬子晚报》)
住房商品化累积的矛盾与问题已然到了不容再回避的地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新伟直言不讳:“2007年下半年我国市场化的住房价格飞涨,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在房价高涨如脱缰野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必须对现行的房地产业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并提出对策,但在两会这样最高层次的参政议政场合,却极难成为重要的议题。
去年两会前夕,300余名博士生向全国人大代表发出一封公开信,倡议他们联合签名向“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加快《住宅法》的立法议案,但最终石沉大海悄无声息。在高房价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矛盾丛生之下,难道不需要一部国家性法律来规范各方行为和确立政府保障居民住房的责任?
居住作为民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关乎每一个人,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像住房问题这样引起全国性持续数年之久的广泛讨论与争议,奇怪的是,争议迟迟进不了两会,或说引不起两会委员代表的兴趣与关注。
“国民住宅”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让住房回归到应有的“全民化”,让住房消费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宜,改变“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的不合理现状;二是真正激活居民住房市场,拯救停滞的房地产业,带动经济活跃渡过金融危机难关。张红提了个不错的好建议,但好建议的命运却不容乐观,如不出所料,它会沉寂于无数提案议案海洋中激不起半点浪花。用不了几天,很快人们就会忘记张红是谁,忘记“国民住宅”的呼声,一如300博士的《住宅法》公开信石沉大海。
法学教授蔡定剑在接受采访时说,有的代表习惯就鸡毛蒜皮的事情发表议论,提一些花里胡哨的议案,实际上很多都不是应该在全国人大上讨论的,许多重大的问题,比如预算,有多少人在谈?可谓一语中的。那些诸如千元钞、男人节、国服、国饮、国术之类的“花边”提案议案屡屡引起轰动、热议,可这些琐碎的、枝节性的、短暂的建议适宜在“两会”上讨论吗。相比之下,那些关乎国家层面、制度性、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意见,却在言论空间上受到挤占与有意无意的冷落,张红的“国民住宅”建议恐怕也难免落入这种惯性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关注张红,关注“国民住宅”,应是一种全民自觉,我们要清醒知道,国家的进步与全民的幸福将会来自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