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文凯(南方都市报评论员)
两会已经进入高潮。代表委员、政府官员、媒体以及网民,围绕一个个话题,展开前所未有的互动。这些争议和互动,让两会变得热闹好看。
体育明星刘翔的两度缺席是一大看点。“追星”似乎是某些媒体的倾向,但刘翔缺席事件,却脱离了单纯的明星花絮,直指代表委员的履职能力——刘翔应该请辞、或者当被逼请辞。无法履职的人别当代表委员,这话说着容易,落到实处有些难。不过,透过争论,却可以看到,庙堂与江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缩小。
丰富的两会话题中,不乏一些热闹是击中要点的。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官员财产公示制的建立、4万亿元的用法与监督、灾区的重建与统计,以及司法腐败、食品安全、房地产是非乃至敏感的群体性事件,都在会上得以凸显,寻求对话。两会有多重面目,有时像秀场,不乏个人的个性展示与背景暗示;有时像气场,无论主宾内外都有一种罕见的兴奋状态;但它最重要的是会场,有家国正事需要讨论。而民众对两会的要求,或可简要归纳为:会质疑,会回应。
会质疑,乃是针对代表委员而言。议案提案,本质上就是提问题。虽然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尝试尚未展开,也有委员直言民众不能对其发言要求太深刻,但作为民意代言人,对中国的问题缺乏了解,多少有些失职。
会回应,乃是针对行政部门与官员而言。两会作为一个会场,就家国大事进行对话,代表委员提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具体操持行政权力的部门与人员应当正面回应,为民众释疑解惑。但现在有些官员面对质询采取的态度是不“回应”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致使众多高质量的“质疑”不能成为高质量的“对话”——对着空气乱挥拳,质疑者成了自讨没趣。
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建议,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对媒体明言,外部很多条件还不具备,因此这几年不可能进行调整。这个回应引来其他代表委员的强烈不满,以至有了进一步的质疑:“你都定了,要我们来干吗?”事实上,廖晓军也是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财政部的官员,对于财税事项或许掌握有更为全面的数据,他完全可以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回应质疑。不过发言的落点,不是以行政官员的身份作个简单结论,而是以其专业考量,回答清楚个税调整的“外部条件”是怎么一回事、个税与财政收入乃至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又将如何达成。若能如此,想必收获的就不会是抗拒,而是一个理性讨论的有益思路。后来,廖晓军出来解释,关于不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结论,只是个误会。那误会是怎么产生的,值得总结一下。
寄托国人反腐倡廉厚望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这届两会上所获的,依然是一个不置可否的回应——原则上是方向,但不会仓促出台。这样粗略的回答,同样难有说服力,难怪网络有“官员既得利益使然”的解读。其实,早在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曾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时过15年,无论如何也难说是“仓促”了。对于人心所向却又悬而不决的议题,即便不能一步落实到位,总该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好让公众看到决心,了解进度,如此才能释疑解惑。
可以说,两会作为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已经有效地启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也部分改观了行政官员对待权力的态度。至少在两会期间,面对汹涌而来的各色意见与质疑,官员们表现出尊重民意表达、尝试予以沟通的姿态。但沟通不应只是姿态,必须是有效的解释与说服,包含“公众有权了解”的自觉、“公众希望了解”的主动与“公众能够理解”的信任。以“回应”对接已经成长起来的“质疑”,两会的热闹,才会超越话题的热闹,涌现新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