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中国经济新思维系列节目(三)
在上海的地方两两会上,上海市政府推出一系列的非常有力度的民生新措施。上海本地的媒介评价为“打造新上海,做新上海人”。上海市政府为什么在金融寒流的情况下,没有简单地“加衣御寒”,而是有所创新,把目光把更多着眼点放在1900万上海人身上?这个新的思维,透露出上海怎样的意图?在他们的规划下,2009年的上海是怎样一番景象?CCTV2《今日观察》主持人陈伟鸿和评论员何帆、张鸿共同评论。
中国经济新思维:新上海 新上海人
户籍政策松动,新上海彰显怎样的包容?教育、医疗、保险,民生无小事,新上海的新变化,透出怎样的新思维?
何帆:新上海包袱虽小压力不小
(《今日观察》评论员)
人们在过去60年中对上海的印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对上海的印象上海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上海要做国际化的都市,所以新上海的产业结构要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人才结构也要配套升级。
户籍制度的开放开了一个门,让很多新上海人进来了,这些新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他们给新上海带来挑战,所以怎么样创造和谐平的环境,让新上海人、老上海人安居乐业。所以上海现在的任务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别的城市还在做基础设施建设,而上海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包袱小很多。但压力也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把钱拿过来砸下去就行,现阶段上海到必须做好民生工作,改善城市管理,发展服务业,这其实越来越难,像登山一样,越往上越困难。现在上海的瓶颈是整个中国的瓶颈。
坦率地说,上海跟东京等国际都市的竞争还是处于劣势的,一方面,人民币是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这会限制它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上海的教育和卫生在全国已经做得很好,但和国际一流水平还有非常大差距。很多跨国公司在亚太总部,现在看到中国发展这么好,想把总部搬到中国来,但事实上并没有看到很多跨国公司真的搬到上海,因为他们心里还有疑虑,比如上海的税收制度、孩子的上学、医疗等完全跟不上国际竞争服务业的水平,这些都是对上海很大的挑战!
张鸿:真正以人为本才能引进先进人才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次上海两会被全国媒体关注的最集中一点就是它的户籍制度。韩市长在全国两会上被媒体问的最多几乎也是这个问题。户籍制度为什么要放松,在上海本地已经不是新的概念。如果单纯从户籍提起,新上海人600万没有上海户籍。在“新上海,新上海人”这种定位下,新上海国际化的潮流当中需要国际视野,需要有服务精神。
上海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户口制度改革,而是为了人才。上海需要大量高精尖的人才。而这个人才压力很大,为什么呢?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上海周边城市方基本上没有户口限制。对上海压力特别大,比如上海著名的“张江高科”绝大多数没有上海本地户口,这对外地城市的人才引进压力别大。上海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口连续几年负增长,如果户口卡得太死的话,社保基金就不够,所以必须得放开口子,让外地有活力的年轻人进来,才能保证城市良性活力的发展。
让上海做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重民生、重管理,上海经济如何落实新思维?新老上海人携手将打造出一个怎样的新上海?
何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常常用“精明”形容上海人,精明是褒义词,过分精明就是贬义词了。“海纳百川,有容则大”。上海复旦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葛剑雄,他怎么到的上海?其实他的父母只是到上海做小买卖的外地人,后来才有了非常有名的葛教授。所以现在到上海的农民工的孩子里面,也可能有很多未来会成长像葛老师这样的精英。所以要给城市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空气。不仅给海归精英一个梦想的天空,也要给普通农民工的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希望上海能够做得更好,为全国的城市做出一个城市文明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样本,这样可能会有更多中国的城市能够追随上海,更快进入到新的城市文明的行列。
张鸿: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打造上海软实力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上海的硬实力在中国的领先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成为现代国际一流金融城市,需要软势力,包括服务意识和综合管理能力。现在有人提到巧实力,就是用很巧的办法能够让硬实力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个时候需要什么?需要市领导班子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到,上海商业环境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但也需要规范,这是比较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冲劲和闯劲。俞正声书记说现在冲劲和闯劲不出如以前。然而现在上海想要要领跑中国,向世界冲刺,必须保持非常好的竞技状态。
孙立坚:开放的上海 包容的上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尽管上海根据自己对外发展的结构、特点,制定了很多的方针来复苏上海经济。但上海毕竟是全国的上海,上海承担了更多和全国一起改变增长模式的重任。所以上海在制定自己的经济调整政策上面,实际上不应该只考虑上海的利益,上海要做一个开放的上海,一个包容的上海。所以从人才的引进、户籍制度的改进以及新上海人的软文化价值观的共建方面,希望上海要成为一个不光是经济建设的重镇,而且是打造成强盛的文化的基地。
王一鸣:新上海要处理好国际市场、国内中心城市两个关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在全球格局下怎么提升自身的这种位势?我觉得需要处理好两个扇面的关系,一个扇面面向国际市场的,面对国际市场的扇面,怎么样利用全球经济再调整的机会,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位势,成为全球网络结点的一个重要城市。另一方面,对国内这个扇面,主要在于怎么样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它服务长江流域甚至服务全国的服务功能。
何帆:上海在城市管理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上海交通非常拥挤,但它跟有一些城市不一样的方式。上海在交通管理方面一直是在做一些创新,当然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努力的方向是朝着一个更人性化的方向在发展,包括它对这些流动人口的管理等,我觉得有很多是可圈可点的,例如他们对农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方面都有出台一些积极政策。
张鸿:接纳新上海人:包容的心态 全国的视野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上海人,可不光是那600万新上海人,而是1300万有上海户籍的人。对他们来说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 因为1300万有上海户籍的人,难道他们不是原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上海人的后代吗?所以几乎没有真正的老上海人。接纳新上海人,有包容的心态,全国的视野。应该能对所有的外来人口,多数人到上海打工,因为这600万人,以后也会成为老上海人,所以这个升级不断持续,伴随上海成为新上海人,所有老上海人,新上海人,新新上海人也在不断升级。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