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单士兵:德国校园枪声中人性的悲剧体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08:37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单士兵

  曾经被苦苦追寻的斯芬克斯之谜,答案就是人。人的生命之谜,似乎是永远无法触底的黑洞。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我的简单理解是,人是群居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与情感体验。

  现在,从德国南部巴符州温嫩登镇一所中学传出的枪声,又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让无数人的心灵为之揪紧。3月11日上午,一名叫做提姆克雷舒默的17岁少年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学,逢人便射,这场枪击案共致包括行凶者在内的17人死亡,多人受伤,全德国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德国联邦新闻局宣布,3月12日和举行葬礼当日,德国的所有联邦机构都将下半旗志哀。

  总有一些东西可以超越种族与国界,比如人性。生命至上的普遍认同,使我们对这场发生于异邦的校园枪击案同样无法安之若素。这样的悲剧体验,之所以能够让这个世界听到太多心灵破碎的声音,也就是因为回到生命和人性的层面,因为那种感同身受的人类主义始终不曾磨灭。于是,每一次面对异邦发生的类似校园枪击案,强大的悲剧体验都还是会在我们的内心翻涌。

  此前国外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实在太多太多。特别是2007年4月17日发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33人死亡。尽管枪手赵承熙本人也已当场开枪自尽,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成为全世界不停剖析的目标。“有许多征兆表明赵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碍”,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分析的结论。也正是考虑到赵承熙的精神障碍与孤独自闭产生的社会原因,当时美国人才普遍认为,赵承熙的行凶,社会是有责任的。面对赵承熙家人的道歉,那些受害者亲属才会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这样的人性悲剧,始终不能从这个世界上绝迹,也让所有人的内心都笼罩了难以祛除的阴影。

  没有什么可以遮蔽人性的价值光芒。这也就是为什么针对一系列异邦发生的校园枪击案,诸如种族、持枪自由、政治体制之类的话题讨论,虽然都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人们还是最愿意回归到最直接的人性视角来进行审视。人性的变异,当然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现在发生的这场德国校园枪击惨案,之所以再次带给我们强烈惊悸,就是因为那些制造人的精神障碍与人性灾难的社会元素,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国度,也未见得被彻底荡涤。

  事实上,从当初美国弗吉尼亚枪击案的枪手赵承熙,到现在的德国校园枪击案的少年枪手提姆克雷舒默,他们的平素性格特征都是过于封闭孤单与不合群。比照这样的心理特质,联想起当初手上沾满同窗血迹的马加爵,以及现在全国各地仍在不断发生的林林总总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性之上,其实有太多相同的暗影。而那些凝固成这些庞大暗影的力量,就隐藏在社会的幽暗处。比如权力的专制与权利的剥夺,思想的压抑与文化的单调。正是那些制度性歧视,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权利保障,以及那些缺乏自由的文化空间,让太多的心灵陷于委顿与迷乱。

  心是孤独的猎手,权利与自由才是最好的防护网。来自德国温嫩登镇的枪手很快就会沉寂,只是,那些拿着蜡烛和鲜花的逝者至亲,注定将要长久地承载着尘世的无边苦难,在暗夜里长久舔舐心灵的创口。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谁都清楚地明白,异邦的这些苦难者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远,甚至近得让我们能清晰地听到他们凄楚的低泣。这样的情境,也不禁让人想起房龙所说的:“既然我们举目共望着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谜深奥的只有一条路才能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要彼此为敌呢?”

  而为了告别人性的悲剧体验,我们注定不应该再彼此为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仅仅依靠个体的人性宽容,而应该在权利、文化与自由的层面求解。(单士兵时事评论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校园 枪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