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培云:有钱也不能富假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08:50  新京报

  作者:熊培云(资深评论人)

  行于思想国

  3月9日,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接受采访时表示: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3月10日《重庆晨报》)

  花钱买入学,人们并不陌生。许多人之所以一门心思想去赚钱,赚更多的钱,也是因钱能买来很多东西,甚至还可以买官、买学买名誉。不过,这个“解放思想”的建议从“中国首善”的嘴里说出来,而且要以“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口吻扶正这个金钱万能的“潜规则”,着实令我吃惊。

  “如果这样,大学不必办了,把中国的大学全改成银行得了。”对陈光标的这个建议,网上充满了反对与抗议之声。网易的相关投票结果表明,认为此举“不公平,大学不是拍卖行”的人占到了62.44%。有论者甚至忍不住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问问陈光标家的孩子“现在上什么学”?

  富家子弟可以花钱买分上名牌大学,更可怕的是背后的逻辑———花钱便可以买合格证,有钱便可以“富假天下”。不难推断,顺着这个逻辑,富人家的孩子还可以买毕业证了。理由可以同样冠冕堂皇,学校可以把卖毕业证的这些钱匀给穷孩子,免得他们因为打工耽误学业。如此一来,临毕业时,三喜临门,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都可以顺利毕业,教育也实现公平了。再接下来的恐怕是,学府里能花钱买来的东西,官府里也一样可以买了。

  真正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习得公正,指出社会不公正的源头,否则,这教育一半会破产。谁都知道,现在许多人上不起学,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制度性的贫困,而非穷人口袋里没有钱。稍了解一点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农民之所以贫困,在于城乡分治背景下的人为隔离,在于农民没有议价权,在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在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之捉襟见肘且厚此薄彼,而公权部门的“三公消费”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财政收入。在此基础上,若不去追问这些制度性根源,而大谈以富人出钱买孩子进名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不说别有用心,至少也是无的放矢。

  同样重要的是,花钱不一定就是做善事。这种假仁慈实际上附着了某种进攻性。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富家子弟买分进入名牌大学注定会挤占其他学生的入学资格。最后的结果不是穷人孩子是否上得起大学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上大学的问题。众所周知,就名牌大学而言,地域性歧视已经挡住了一些优秀的生源,而现在,又多了一项“口袋歧视”。对于部分被排挤的原本可以达分的学生而言,此真可谓“校门八字开,有分无钱莫进来”。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如今考上大学未必能让一个人一举成名,但是,穷家子弟为考大学付出何等千辛万苦却是人人共知的。凭什么富家子弟可以高人一等,以钱买分,挤占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还一定要弄个“名牌”?如果这种变相的掠夺与挤占也可以算作促进教育公平,那些以赎金为目的的绑匪恐怕也可以算是怀着“均富”的理想了。

  是解放思想,还是自甘堕落?想来无论怎样优秀的人物,也都会有自己认识上的局限。有关陈光标的这则新闻给了我某种似曾相识的印象。几年前,钟南山院士因为在“非典”时期的杰出表现而备受尊敬,然而只因为丢了台笔记本电脑(很快被警察找回),钟院士便主张恢复废弃不久的收容制度,全然忘了孙志刚此前如何死于非命。相较而言,陈光标同样是位令人尊敬的慈善人物,其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更是堪称表率。而现在他的这个提议与时代精神之背道而驰,亦无异于“钟南山主张恢复收容制度”。当一个社会拾回理性,消逝了过去的“榜样年华”,已经没有也不可能再有“高大全”式的理想人物。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富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