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德清
去年3月11日,山东济宁市委书记张振川就中华文化标志城表示:“允许有争论,但是肯定要建。”一年过去了,据3月12日的《东方今报》报道,目前当地正在奠定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坚实的生态基础,全力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九龙山绿化步伐。
虽然,张振川书记已经另赴他任,但是,就事件的进展来看,当地政府执意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心意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样的底气何来?一、在山东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华文化标志城被列入重点工作;二、在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看到发改委《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山东:“在完成主建区创意征集和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落实好建设资金,待相关条件具备后,再适时启动项目建设。”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再次提交提案继续反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包明德表示,这一年里,他还在五个省区做过调研,发现到处弥漫着一股大型工程建设热,把发展文化曲解为建设大项目,诸如“塔”、“门”、“宫”、“庙”之类,各地几乎都有。看上去富丽堂皇,里面却没有鲜明的文化信息……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
这些反对意见,可能当地官员都根本听不见、看不到,亦不在乎。我们看到的是,一年来,除了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项目之外,另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为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寻找理由。在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上,以笔名“磐石”现身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负责人,一年来不停地在为中华文化标志城进行辩护。其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一再表明济宁地区的历史文化之深厚,从孔孟到少昊,再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等更加久远的历史进行追溯。然而,磐石先生却始终没有说透这样一个逻辑,何以济宁地区的这些文化就足以代表多样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在磐石先生看来,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一个物质之城,而是一座精神之城。这其实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既然是精神世界的东西,那么就让它继续以精神的形式存在好了,何必要落实为物质形态,又何必要落在济宁?中华文化的确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可能人人的精神世界当中都有一个中华文化,可惜磐石先生非得要这么一座城池来约束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标志城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过是一座尴尬的文化围城。这样的标志城岂能坚如磐石乎?
一年了,中华文化标志城仍然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知名学者大都与其划清了界限,民众亦对此等项目也无甚兴趣。所以,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句,你们骑在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虎背上还要裸奔到何时?拜托,虎背上没有台阶,不主动跳下,结果会很难堪。
(作者系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