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璟:中美可以互换经济刺激计划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09:52   上海商报

  作者:邓璟

  提要   “世界在看美国,美国在看中国,中国在看自己”。在全球性经济危机时期,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改变着世界。

  全球金融危机,让刚刚结束的2009年中国两会吸引海内外媒体眼球。

  关于两会深受关注的原因,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的文章说,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高层领导人出访世界展现了信心和责任,在各国可能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下,中国已成为自由贸易的“领军者”,已做好“挺立潮头”的准备,将带领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走出危机的阴影。

  有人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威廉·佩塞克在彭博社的文章说,由于中国的最大出口客户美国“消失”,加上缺乏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中国经济能够强劲反弹不过是人们的幻想。其言下之意是,中国首先得自救,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寄望中国把全球经济拉出衰退泥潭无异于空想。

  中国能搞好自救吗?此次两会召开前,外界盛传中国将在两会期间出台新经济刺激计划,其数目比去年11月宣布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多一倍。然而,温家宝总理没有宣布新的刺激计划。香港《南华早报》的文章说,有充分理由表明温总理是正确的——如果中国出口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则证明去年年底的刺激计划有效,推出新刺激计划就显得多余;反之,则证明先前刺激无效,那现在避免宝贵的资金在无效计划中打水漂无疑非常正确。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应该怎么看,美国《时代》周刊作了一番分析。文章说,中美面临的危机似乎恰好相反:中国人勤俭过度、偏爱储蓄,美国人则奢侈无度、偏爱借贷。中国去年推出的4万亿(约合5850亿美元)刺激计划,有很大一部分投入到铁路、高速公路、四川地震灾区的基础设施项目;而美国推出的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今年将有1000亿美元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还有2820亿美元用于减税和退税,剩余的大部分会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失业津贴、给失业者和贫民食物救助和贫困者年迈者的医疗保健,即构筑“社会安全网”。

  文章分析说,中国的出口萎缩,亟需拉动内需,而中国人愿意消费的前提是实质收入的提高和国家医疗、社保、养老等体系的完善。美国恰恰相反,由于福利制度比较完善,退税等刺激经济措施可能让“美国人开始学会储蓄”,刺激计划的作用有限,美国最需要大幅投资已经十几二十年没怎么理过的基础设施项目了,比如破旧桥梁、坑洼道路、衰败学校和过时的机场等。文章建议中美可以交换经济刺激计划,好让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不过,这只是《时代》周刊的一厢情愿。面对一项涉及数万亿元巨款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人大代表又有何见解呢?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文章的意思,这些人大代表很可能“没看法”。文章说,中国很多报纸网站高度关注刺激计划中4万亿资金的详细流向,担忧它被浪费或腐败,但是,这一问题以及医疗改革的有关细节,人大代表都没有展开激烈、专门的讨论。文章分析说,温总理称2009年中国GDP增长要实现8%,很显然,“中国领导人不希望被有关民主的争论束缚住,而是努力保经济增长”。

  《联合早报》没有《经济学家》那么片面,它发表社论说,中国政府的基本思路是把追求长期目标与解决眼前困难相结合,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八”是目标,保民生是基础。

  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在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撰文说,“不折腾”将帮助中国度过时艰。(作者系杭州《都市快报》国际部记者)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经济刺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