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序: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知之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11:10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怀着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感情,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在重读亚当·斯密的著作,重新思考其观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哲学教授阿玛蒂亚·森除了为媒体撰重读后感,还应邀为企鹅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周年纪念版写新引言,讨论斯密观点与当代现实的相关性。

  森提请读者把目光由斯密揭示的私利的功用移向他同样强调的更广泛的价值观。比如,斯密认为:“一国人民若相信某银行家资产雄厚,行为诚实,处事谨慎,换言之,相信他有随时兑换现金的能力和意思,那银行家发行的本票,便可在社会上通用,无异于金币银币,因为人们深信用它们可以随时兑换金银货币。”

  斯密提到的这种珍贵的信任感为什么不会永久存在?猜忌与失信是根本。以这场危机为例,金融市场上过度发达而缺乏监管的衍生工具使与交易相关的义务与责任难以追溯。环环相扣的投资产品却导致了最终投资人对责任链条一无所知。捆绑责任的得到贷款的人与承担风险的投入资金的人被无数重不透明的幕隔开。不透明侵蚀了信任,最终,当幕布拉起,一切轰然倒塌。

  相比私人投资机构,政府背景的主权财富基金更容易出现投资信息不透明的情形。其信任度虽有政府担保,但也蕴藏了更深的风险。年初,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淡马锡因所持美林股权而蒙受重大账面损失。淡马锡在2007年12月至去年2月之间向美林投资50亿美元,去年夏天又追加投资9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一份基于公开信息的分析显示,排除所有对冲措施,淡马锡的未实现损失可能超过20亿美元。淡马锡资产组合中约有40%是在金融部门,危机来临,其他投资也出现账面亏损,其中包括巴克莱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淡马锡的损失使追摹与参考淡马锡模式的主权财富基金们更趋谨慎,在部分管理者看来,增强不透明性也是一项谨慎之举。在该行业刚刚起步的中国投资公司,因在百仕通和摩根士丹利两项投资上亏损逾40亿美元而受到批评。听说它也有意转向更隐蔽的投资方式,采取对外界更封闭的信息管理。但利用无知之幕能减小风险还是不能?以下消息的真伪恐怕是决定性的证据。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指出:负责管理中国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因在去年全球股市崩盘之前决定投资海外股票,或遭受数百亿计外汇储备损失。据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外管局通过其在香港一个子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大笔投资海外股票。至2008年7月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崩溃时,该机构已将逾15%的外储投入股票和公司债券等风险较高的资产。

  据美国财政部调查,去年6月底,中国所有实体所持的美国股票达1000亿美元,为2007年6月持仓总量的3倍多。2006年时,中国持有的全部美国股票只有40亿美元。外界分析,由于资本项目管制,中国私人投资者多数无法实行海外金融投资,外管局是唯一有资格有资源进行如此规模海外金融投资的实体。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认为,截至目前,这些投资亏损超过800亿美元。

  相对中投公司,外管局的不透明程度更高。除了向最高决策层报告,外管局向不对外披露其持仓情况,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该机构所持外汇资产的全部细节、变动及盈亏。然而,如果以上消息属实,足证不透明本身只能保护投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汹汹巷议中脱身,并不能保证所作投资决策正确,所持资产无忧。

  重读斯密对那个获得国民信任的银行家的描述,“处事谨慎”还需“行为诚实”,而足够透明才是诚实的表现。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国际 金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