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个人信息应定为个人财产
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话题持续引起公众的关注,现在有一种说法,无论你是谁,你的手机号码一定存在某一个数据库里;无论你是谁,你的各种信息可能都被贴上价格标签,被无数次非法买卖;无论你是谁,你的信息都可能在信息高速路上,裸奔了很多年,而你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些听上去很可怕,这并非危言耸听,就是现实,究竟谁在收集我们个人信息,我们怎样保护个人信息可以避免被过渡手机呢,今天我们将对此展开评论。CCTV2《今日观察》主持人王小丫和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
我的信息我做主
买房购车,办卡,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索取涉及多个领域,是谁管理不善,还是随意泄漏,个人信息保护面面临怎样的难题
霍德明:应警惕无处不在的个人信息泄露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最近遇到一件事让我引起警惕,有一次我到店里买衬衫,正好没有我的尺码,结果店员就让我留下信息来,帮我定制一个跟原来价钱一样的衬衫。结果拿出一张表格来让我填,如姓名、性别、职业、地址、电话号码等,接下来还要填工作单位,还要填职称,还有收入,我问店员要工作单位和职称干什么。他说有时候打电话、职称方便联系。反过来想,这个其实是信息泄漏,但我有警惕了,就没再填下去。这样的例子其实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个人信息,第二,谁有权收集?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没有出台,什么是个人信息在法律上不是很确定,谁又有权利收集个人的资料,这是公权利。去旅馆住宿的时候,需要护照、身份证、军官证等,而且他们把手机号码以及还有其他证件号码全部都抄录下来了,基本上使得个人信息随时随地都在被泄露。作为消费者,对于这些信息应有所警惕。
张鸿:要确定哪些机构有权收集个人信息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李先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李先生您好,你的女儿某某出了车祸,需要你把住院费汇到我们帐户。事实上像这样的例子很普遍。甚至有极端的诈骗案例,这些情况存在其实还因为有市场需求。3.15曝光的垃圾短信、电话广告等存在就是很好的证明。 整个市场需求非常大,这个黑市存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存在大量的前端机构在收集我们的信息。然而个人信息界定即使界定了,哪些机构、哪些部门、哪些单位有权在多大范围内收集个人信息?比如说买房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提供身份证号,是不是需提供联系方式,是不是需要知道学历是什么,收入水平是什么,婚姻状况是什么,宗教信仰是什么?
个人信息泄漏,困扰众多消费者,显现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强化商业伦理,怎样加强法规建设?
霍德明:某些企业要自律
(《今日观察》评论员)
身份证法里面有明文规定,比如第1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明身份,比如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变异登记、婚姻收养登记,申请办理出境手续,还有行政法律法规需要使用居民身份证明的时候等情形也包括在里面。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没有出台,所以很多大型通讯公司处在夹缝之间赚钱,我们平常大量收到信息如住房、家教、还有其他广告,每天为了删这个东西都很费时间。企业伦理不是虚的东西,是非常实的东西,法律只是归规范一个最低限,而企业必须要自己自律。
张鸿:要认识到自己个人信息是值钱的
(《今日观察》评论员)
很多时候个人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是值钱的,甚至可以说,它其实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而个人信息在看不见的地方变成商品交易的一部分。互联网几乎每次注册的时候,后面跟着隐私条款,就是你注册这个东西,它保证他不会用来给第三方或者牟利或者怎么样,就是这个条款是否有效,比如互联网公司是否严格执行不敢确认。于是我们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心中要有一个度。如果有人让这种事情成伤害,要让它付出代价,我们每个人应该行动起来,比如当我们收到诈骗短信、非法的广告的时候,就应该把它转发给110短信报案。
冯震宇:台湾的《个人资料保护法》有一定约束力
(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
就台湾(地区)现行制度来讲,《民法》跟《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这两个法规对于所谓的搜集、处理、传递等个人资料的行为做一个规范。《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的部分有一些局限,因为它只适用常说的八大行业,如医院、学校等等,没法涵盖到全部行业。所以法务部已经拟定了一个草案《个人资料保护法》,它就大幅地扩张了个人资料保护的范围,原来侵害个人资料的部分只处以罚金,新草案的部分会有刑事的责任,如果以盈利为目的的,甚至判以五年的有期徒刑。当然更重要的是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善,把某些特殊的个人资料如医药、基因、性生活、犯罪前科的部分统统除外,原则上不准搜集,也不准处理,也不准加以利用。
霍德明:应加强个人信息的前端立法
(《今日观察》评论员)
国家应该有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最近刑法修正案里个人信息安全已经规范进去,但什么叫做个人信息安全还有前端的个人信息安全法,还没出台,刑法修正案这里修正了,等于说后门虽然关了,但前门还是开了。比如什么叫个人信息,怎么保护,定义不清楚的话要出大事。现在这个阶段,前门那个缝还是要赶快把它补起来,究竟是谁在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
张鸿:把个人信息定为个人财产才能避免套取信息
(《今日观察》评论员)
原来一直说个人信息是个人隐私,现在它已经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我觉得只有把个人信息定义为个人财产,才可以避免一些机构和商家过度套取我们的信息,二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因为过去一直觉得,信息无所谓、不值钱,现在要知道个人信息是个人的财产, 不能随便提供给他人财产 除非有利益上对等关系,或相应的回报,所以必须从这个高度认定,个人信息其实已经成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