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志峰
据报道,狂批西方的《中国不高兴》一书面世了。书的策划者称它是“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升级版”,而该书的作者之一宋强正是12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该书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严厉批评,例如在中法关系上,他们主张要明确“惩罚外交”的概念,“惩罚,报复,这是国际间交往的常态”。
不用看书的详细内容,仅凭其书名和作者团队,就不难窥到一点“民族主义”的影子。从2003年一位王姓郑州人穿着消失数百年的汉服招摇过市,到后来的汉网等论坛的勃兴,再到最近的圆明园兽首拍卖风波以及“中国需要鹰派”的呼唤,似乎都昭示出民族主义思潮的再次崛起。《中国不高兴》的出版,必将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一场激烈的争论恐怕也在所难免——如果愿意看这本书的人足够多的话。
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我持保留态度。然而,我还是非常欢迎有这么一本书面世。在当前中国一片“今儿个真高兴”的主旋律中,能够有个“不高兴”的另类声音横空出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年来,中国貌似高兴得很。有人总结道:会议没有不隆重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外交没有不成功的,友邦没有不友好的。“红旗飘飘、形势大好”,中国怎能不高兴呢。可是,中国难道真的没有一点烦心事吗?恐怕未必。中美舰船南海对峙、周边国家声称对南海部分岛屿拥有主权、日本称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这些都一再撩拨国人的情绪,也促使中国拿出一个鲜明的态度来——也许,这就是《中国不高兴》应势而生的重要时代背景。
人有喜怒哀乐,不可能事事顺心、时时遂意,也会有“不高兴”的时候。国家亦然。如果明明遭受了洪涝灾害,还非要说受灾群众“带着过年的心情”,分明是瞎掰;再如兽首拍卖,虽然明知那不过是封建帝王的“水龙头”,可如果说由此没有勾起心中对那段屈辱历史的伤痛,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
《中国不高兴》的观点或许有偏激之处,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其论据或许有片面之处,但起码说明书作者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了;其论证或许有不严密、不透辟之处,但起码说明书作者用心思考了。
《中国不高兴》一书的面世,让我们见证了部分中国人的血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有争鸣才会有进步,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思想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古往今来皆是如此。那个儒、墨、道、法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至今仍令人悠然神往。顾晓军说:大国崛起,说到底就是思想的崛起,准确地说就是思想解放的精神的崛起。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