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余恨:问题官员频繁复出的杀伤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9:42   珠江晚报

  作者:肖余恨

  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也早已复出并长期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3月24日《南方都市报》)

  问题官员为什么要逆民意而动悄悄复出?依我分析,一是如临汾组织部门所说,像王振俊这样的官员,能力很强,不用可惜了;二是当初将其拿下,有的根本就是替罪羊,让其顶缸来平复舆论压力的;三是处在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之中,虽然被拿下了,但如果不给“他”一个交待,恐怕会“起泡”;当然,最主要的是,我们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就地免职的官员的处理,其善后规则太具有弹性,以至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其“软着陆”,悄然复出。

  现在看来,不少地方对问题官员的“免职”“责令辞职”,并不是出于法律的规定性、原则的刚性、对党和人民有所交待的责任心,而仅仅是出于应对舆论压力的技术性。因此,只待时过境迁,便会让问题官员择机悄然而出。

  就最近发生的几起案例来说,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悄悄复出。之所以悄悄,是为了避免惹起媒体注意,成为舆论焦点,再起风波;另外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是不下文,临时负责: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一旦被曝光,则可进退有据,表现了组织部门的高度策略性。这种应对舆论监督的“斗争经验”,有推而广之的趋势。

  “问题官员”不是不能复出,如果是他的责任,必须他负。如果不完全是他的责任,有必要进行鉴定、澄清,也不必害怕舆论非理性的压力。害怕舆论,是没有自信、是说不明白的表现。既然是说不明白、也不敢说明白,其中必有见不得人的玄机。这样的复出安排,和媒体、舆论躲猫猫,反而可见其中问题犹在,甚至还有没揭开盖子的问题。

  “问题官员”的复出,应该有一个正常的渠道,有一个公正、透明的程序。通过这样的程序,是对问题官员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相反,躲着媒体和舆论,悄悄地用和媒体、舆论“斗智斗勇”,则是把公众当成了对立面,视舆论监督为畏途。对公众来说,更容易逆反,同时也更具有杀伤力:人民的利益,什么时候和政府的利益不一致了?对人民的不信任,又怎么能够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呢?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官员 复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