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敬伟:油价形成机制不能依托功利的市场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9:49  时代商报

  作者:张敬伟 

  国家发改委24日晚表示,鉴于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决定自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这是今年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发改委首次上调油价,上涨幅度高于今年1月15日下调的幅度。(3月25日《新京报》)

  各地成品油价格普涨近2角钱,虽然有很多消费者表示理解,但更多的车主表现出来的是诧异和质疑。一是虽然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采取的是“原油成本定价法”,按照国际油价的起落来进行成品油价格的动态调整。但是,目前国内成品油库存并未减少,两大石油公司甚至还竞相竞价销售。所以,这样的油价上涨就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倒挂的嫌疑,涨价的理由并不充分。

  二是在去年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大幅下跌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于国家油价的市场反应相当迟钝,连续半年维持高位油价,以至于中国比美国的油价还高。在此期间,从专家到消费者不时地风传成品油的降价信息。可以说,当时的市场迟钝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信心。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对接国际油价的市场反应当前又过于灵敏。从1月15日至今不过2个多月,成品油价格就随着国际油价水涨船高。从市场反应过缓到市场反应过速,都是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此情势下,新机制固然为本轮成品油价格上涨提供了合乎规矩的理由,但终究会让消费者心意难平,让人怀疑“无机制”的市场迟缓和“有机制”的市场过速,都是对市场的功利性干预。

  要消弭公众对成品油市场那只“伸得过长的凯恩斯之手”的忌惮,恢复消费者对当前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信心,还需要N次的市场反应来证明。即国际油价下调,国内油价也下调;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也上涨。更重要的是,除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价格同步,油价调整的时间区间也要均衡。唯此,才能证明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理性和兼顾消费者利益的公平属性。

  所以,这轮成品油涨价,对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严峻的考验: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民意。最新的消息是,美国纽约的油价比北京的还低,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无论如何也化解不了的问号。为什么人均收入是中国20倍的美国油价比中国还低?何况坊间到处充斥着美国人民困窘于难熬的金融危机之中。两相对比,中国的成品油涨价有多少合理成分?还有就是,据来自两大油企的权威声音,他们对于这轮涨价也颇多无奈,生成公司并无定价权。更有灵通人士认为,虽然国际油价已相对回落,但是部分炼厂炼油仍有100-200元每吨的亏损,国内进口的低价原油首先也要保证战略石油储备。果真如此的话,那本轮成品油涨价,事实上就是让消费者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部分炼油企业埋单。这种损私济公的机制显然难言公平,因为只有在计划经济语境下,公民的私权才会无奈为国家主义尽义务作奉献。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