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郝洪:黑中介猖獗背后的越位和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7日14:04  新民晚报

  作者:郝洪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危中见机”成了流行语。所谓“危中见机”,按字面意思,就是要善于发掘危机之下的机遇,或者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有预见性地为未来发展做铺垫。不过,也有另类的“危中见机”。比如,在农民工人才市场上屡禁不止的“黑中介”。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针对农民工的公益性招聘活动和公共职介机构也纷纷出炉,可是“黑中介”犹如荒原野草,一把大火过后,很快又滋生蔓延,甚至还有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造假。

  最近,贵州省发现多起农民工培训造假案,2008年以来,贵州省已查处相关系列案件近150起,涉案170余人,下至乡镇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上至省厅官员。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副厅长杨锦福就曾利用职务之便,在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中,通过批准学校成立、获取定点资格、增加培训指标等方式,多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87万元。

  在外人看来,农民工培训虽然也是不小的投资,但毕竟不如铺路建桥一类项目,一落笔就是百千万,况且,作为财政专项资金,当是专款专用,培训项目展开又涉及多个部门,官员如何能腐败?又如何胆敢腐败?盖因政府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的越位和缺位,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不仅成了“数字政绩”,还成了某些贪官的“小金库”。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主要是依靠政府。政府寻找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考核培训结果。培训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这些本该由农民工和劳动力市场、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通过良性互动而形成的职业培训链条,政府一手包办。而在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培训市场的管理、培训资金的监管等方面,则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却放手了,使得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市场脱节,真正需要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得不到有效的培训,腐败却暗中滋生。贵州农民工培训腐败案即是如此,官商勾结、管理混乱、监督缺位,多个环节的集体腐败,使得腐败成本变得很低——买通相关职能部门,套取农民工户籍资料;或者以一个脸盆、20元的代价直接从农民工手里获得身份证明;找几个保安就能充当教师“开班培训”,骗取补贴。正规的机构如此混乱,农民工人才市场中“黑中介”猖獗,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据报道,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一项,中央财政截至2008年底就已累计安排补助资金40多亿元,同时带动地方投入培训资金30多亿元。如此大的投入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每一笔资金的使用也当对公众有个完整的交代。倘若这些“救生款”不能真正造福农民工,而是跑冒滴漏地进了贪官们的口袋,我们损失的除了钱,还有政府的公信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