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振龙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现在正在讨论普及12年义务教育,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另一个则是往下,多增加学前教育。教育部昨日表示,我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计划,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教育部同时表示,支持有些地方根据自身财力等状况所做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不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不等于普及12年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免费教育,目前国家尚没有这个财力。(4月1日《新京报》)
一听教育部的这些“台词”,笔者就颇觉耳熟,细一想可不咋的,去年也是这“年年岁岁花如是”茂春时节我们周济部长“否认义务教育改为13年传闻”的“训词”依在余音绕梁呢——“义务教育意味着政府要对整个教育阶段负全责,目前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实现了在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但这不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政府的财力。”(08年3月8日 《新京报》)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同样的“衙门口”举同样的“招牌”拿捏同样的“身段”,咦,这就是传说中的“与时俱进”?看起来可真是美不胜收。
所谓“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或“不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又及“国家尚没有这个财力”或“不符合政府的财力”,翻来倒去,折合为一句时髦化的四字箴言即:“中国差钱”。拍拍咱们的榆木疙瘩脑袋想一想,似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譬如“人口多,底子薄”,又譬如“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等,这些都是举国几代人皆知、妇孺皆知的“经典段子”。然而,再拍拍我们的榆木疙瘩脑袋,又想一想,却不禁使人生疑:在“老是这么一回事”的背后,会否写着“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呢?
首先,不言自明,差钱的不止是中国,至少我们绝对不会是世界上最差钱的国家。在“九年义务教育”业已写入《教育法》却与“免费”绝缘的那年那月,在“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计划”——这貌似拿出吃奶力气还未搞定9年免费的此时此刻,殊不知,有两厢尴尬的事实未尝不是举国皆知的“秘密”:一者,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1/3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二者,发达国家大多更普及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即使在不发达国家,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也正在成为共识,如古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教育支出占GDP的6.3%,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和校服。不特此,许多非洲穷得叮当响的国家也照样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然,反倒是“30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GDP超德位列世界第三”的中国差钱?是不是有点太搞笑?
其次,无可争议,与其说是“中国差钱”不如说是“中国教育差钱”。于此,笔者每每更要笑破肚肠。我们要“科教兴国”,我们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我们要“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我们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诸如此类的话听起来是很不错,但问题是,有“说”也得有“练”吧?据本人粗略统计,即便跟时常见于媒体的另两座“民生大山”——医疗问题和住房问题相比,标明“增加资金投入”字样的教育新闻报道显然也算多得出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委员、代表们年年“两会”的提案或取自政府工作报告的言论。按理说,摆在台面上,反反复复“增加资金投入”这么多次,并“目标”化为“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要不少于GDP的4%”,中国教育当是不差钱才对,可事实表明,于台下“说”与“练”却为两码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报道称“教育部同时表示,支持有些地方根据自身财力等状况所做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这句话很值得琢磨。一方面我们可以视作教育部做人很厚道的言证——自上世纪分税制改革之后,让财权与公共担当2:8倒挂的地方政府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确说不过去。另一方面,这诚然就是一句装聋作哑的昏话:从昔日一些地方自觉展开实践到当下全国多地形成“其道不孤”之势,在它们近年来筚路褴褛开拔12年、13年义务教育的征程中,您老贵为“教育马首”,到底“支持”了啥?究竟“支持”了谁?焉在?
倘若仅是浅薄地往自己脸上贴金,冒充一把“国家强势部门”以求自我满足倒也罢了,孰料想,若干年灰头土脸以降的“好好先生”、“京剧推广部”、“冬跑献礼部”这下还当真学会捏鼻子打官腔了,而所操绝对是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过期产品”。一言以对之得了:“国情”不是一块遮羞的布,假如教育部坚持认为“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那么,公众只好认为——有如此的教育部才真是我们可悲无比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