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锋:医院公转民应谨防公益流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6日08:39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徐锋

  近日,又有媒体披露:新医改方案即将出台,且“多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告诉记者,“国家将采取多种产权制度改革公立医院,其中一部分将转为民营医院”。

  如果,部分医院“公转私”并非空穴来风,这确实是个值得关注和探问的问题。

  理论上说,一个更成熟、更完善的医疗体制,应是多层次的,它应由比例合适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共同组成,二者各司其职——一个侧重公益性,着眼公平;一个侧重盈利性,着眼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私立医院比重超过60%相比,我国的私立医院确实太少。因此,以“转制”的方式增加民营医院比重,说起来确有其合理性。

  同时,近十年的医疗产业化,让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拨款长期在低位徘徊,我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5%。重树“公”字招牌的新医改,必须确立财政对公立医院拨款的主渠道,在“蛋糕”尚不够大时,适度减少一些“边缘类”公立医院(如国企办的医院)、集中力量办好“主流”公立医院,也算一种务实选择。

  但从具体国情来看,部分公立医院转为民营的构想,要想在前一轮医改过度产业化导致的尴尬现实中产生药效,仍必要提前打上几剂“预防针”——

  第一个问题:公众对目前医疗体制不满意,关键点是不是民营医院不足、公立医院过多?很显然,症结还在于公立医院稀缺——一方面,公立医院资源向普通公众开放不足;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不“公”,产业性凸显而公益性不足。因此,如果不是以巩固公立医院阵营、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前提鼓励私营医院涌现,而仅仅通过“改制”方式来调剂公、私医院权重,恐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同时,公立医院转制过程如何避免国资流失?这并非杞人忧天,此前的国企改制中,MBO(管理层收购)热潮导致的国资流失阵痛,就曾让公众对这种“公转私”模式极为警惕。从这两天的网络舆情来看,这种担心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如何防止纳税人的资产再次以“转制”之名,“大吨小标”,被某些人巧取豪夺,还宜早作打算。

  一个更要害的问题:公立医院“公转私”后,怎样避免“公益流失”?在公立医院公益意识尚待加强的今天,如何保持这些转制后的新民营医院的公益成分,让人难以乐观。虽然从道理上说,只要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均能成为公共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但常识告诉我们,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医患关系微妙而复杂的特殊服务,一旦操办者确立盈利第一的思想,患者权益、公共利益很容易遭到忽视和侵犯。

  目前,我国针对私立医院的管理尚不成熟,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多头管理容易留下更多死角。如何在“公转民”之后,尽快为民营医院的健康运行提供服务和监管,亦将决定这种“改制”的实际效果。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医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