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于泽:保持专业和独立智库才有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07:32  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于泽

  北京新近成立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据说是家高级智库。智库有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一件好事。但媒体在描绘智库作用和前景时,不留情面地嘲弄专家尤其是经济学者、智囊专家预测不准,说“专家一预测,人类就发笑”。这就怪了,所谓智库就是思想库,实际上就是专家库,如果专家不可信,那干吗还成立智库?

  媒体似乎是说,新智库成员有些是“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与专家大不相同。他们既能接近民间,又能因原来的职业经历而将社会意见快速反馈至高层,这样的智库更有用。其实,在任或退休高官担任智库理事长、副理事长等,只是给智库掌舵,而非从事具体课题的研究。具体的课题研究,还是专业活儿,必须由专家学者操刀。

  这两年,确有一些专家胡言乱语,失去公信。但少数专家不可信,并不意味着所有专家不可信,更不意味着专家没用。有些官员过度相信自己的“英明伟大”,骨子里瞧不起专家学者。有的地方也开专家咨询会,但很多专家的专业观点,常被领导定性为“不了解情况”。对专家的怀疑论调,恰恰迎合了一些领导独断专行的作风。

  有些专家测不准,这是事实,但也要理性看待。测不准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人类就可以根据预测“修改”世界进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活动存在诸多变量,这也导致“测不准”。比如媒体批评,2008年7月,国际油价冲上每桶147美元,国内能源研究机构却预测“国际油价即将冲上200美元”。实际上,国际油价被西方财团操纵,在操纵发生时,预测自然不准。

  在很多情况下,预测还是有可能的,“测得准”值得追求。目前,我国政府透明度尚嫌不足,相当多应当公开的信息没有公开,有些沉睡在官员文件柜中,有些被当成政府机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向专家咨询,专家只能从学理上谈点想法,很难触及实务。反过来,这又会成为专家无用的证据。

  但成立智库,就是要组织专家进行知识、思想生产,进行政策研究,专业化是它的首要特性。此外,智库必须具备独立性,避免做政府的应声虫。最近有一个智库给政府输智的例子:中国社科院称城镇失业率已攀升到9.4%,人保部公布的数据是4.2%,两者相差很大。中国社科院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数据更接近客观实际,必然会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体现了智库的专业性,也体现了智库的独立性。

  国家治理日渐专业化,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思想。从专业化的意义上说,专家治国是完全可能的。环顾世界,智库智囊、大学教授频频走上“领导岗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专家治国,实际上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表现。如果我们还不能让专家走上“领导岗位”,最起码,官员必须摒弃权力的自大与自信,承认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让智库更多地参与决策。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智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