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昌切
自今年二月以来,武汉的媒体上便接二连三地出现商家和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发放从1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的购物、餐饮、购房和旅游观光的消费券的消息。发放消费券,武汉不是第一家,当然就不是独此一家,杭州、成都和上海等好些地方也发放过消费券。政府提振经济的计划中并不包括这些内容,可见得政府行为是组织家电和汽车下乡。商家和类商家之所以纷纷变脸成为乐善好施的“券商”,其实是为了“借壳上市”,以拉动内需为幌子促销(消)。
政府的4万亿提振经济的计划早已出台,资金走向和配额也早已有了分解。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个计划里面没有直接作用于个人或民众的内容。我知之有限,不知道直接增加个人或民众的收入是不是一个拉动内需、国民两利的好办法。
美国有一个经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生效的前无古人的7870亿美元的刺激(请注意:刺激)计划,里面就有非常具体细致的这方面的规定。400美元和800美元分别用于为个人和双亲削减收入税,合计1160万美元;250美元用于为退休者、伤残老兵和不付工资税者增加收入,加上一笔年最低代用税(为某些付税者免除该年必须付出的额外工资税),合计700万美元。 两项共计1860万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记不清时间了,好像是在春节前后,曾有十位教授(并非都是教授)联名建议政府直接向老百姓发钱。有个别时评者完全不明底细,讥笑他们与鼓吹征收呼吸税的专家一样,是脑残、智障的瞎折腾。其实,这十位教授只是看到美国和台湾等地应对金融危机的惯例,参照他们的做法提了一个一般的建议而已。个人或民众腰包里没有高出生存安全底线的钱,你叫他或他们怎样去扩大消费!
回头看我们的消费券,问题就出来了。在个人或民众的收入没有增长,个人所得税没有调整、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社保医保无保障的情况下,商家和类商家却要用消费券来拉动个人或民众的消费,请问那些算盘打得精的人:这怎么可能提振萎靡不振的经济?
从个人或民众的腰包里掏钱,这符合商家的本性,无可厚非。值得而且必须加以非议甚至指责的是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有的堂而皇之的隐蔽机巧的欺骗性。发放消费券实质上不过是商家惯用的一种打折或降价促销(消)的手段,却把它与关乎国计民生的所谓危中寻机的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国策联系起来,并公开与媒体联手大张旗鼓地宣而扬之。这可是正好应了那个俏皮的新民谚:“金融危机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库存商品多了要清仓,馆子里人多从不为患,游园的人少了要召唤,房子卖不够数要亏本资金不能流转,用用惯常的百试不爽的促销(消)手段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凭什么要扯上这应时的国策呢?
商家和类商家如果真的是想为国家所想、急为民众所急,那么何不干脆在媒体上直接向公众宣布降价,以免除发放消费券给民众造成的种种麻烦。相信任何一个去年或去年以前在大商场里买过类似于买一百还一百的代用券商品的人都曾经体验过这种让人忍气吞声的麻烦。
从小到大,不知有多少长者、智者、亲人、明白人和过来人告诉我:“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几十年生存的经验反复验证了他们的告诫。但是,总有一个奢望挥之不去,那就是相信理性能够支配我们生存的这个世俗世界,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由理性控制的有序的世俗世界里相对自在的生存。有奢望才有此文,如此而已。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