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再看全球化
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一个词描述近世界20年来世界发展状态的话,全球化应该是其中之一。随着我们加入WTO,大家对全球化越来越熟悉了,因为我们不仅熟悉这个词,而且还感受到了全球化带给我们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突然起来的金融危机,还是让全球化的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是不是有人把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于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究竟会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的一个影响,又将如何左右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主持人陈伟鸿与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所长陈凤英一起评说。
一场金融危机引发新思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经济发展的失衡,全球化的进程,正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全球讨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担忧?
何帆:全球化要改革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全球化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机的时候,这样说有点稍微耸人听闻,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化发展的速度很快。同时存在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一提到反全球化往往会联想到那些抗议者,比如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会都有抗议者。这些抗议者其实更多的是宣泄自己的一个情绪,真正会带来全球化停滞性的倒退。还有一些国家采取的不负责任的政策,比如最近美国在他的经济刺激方案里头有一条非常的刺眼的条款就是买美国货。如果是说在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全球化是有可能停滞,甚至可能会倒退的。回顾以往全球化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国家都是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战,货币战这样的做法。
过去10年20年,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候,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简单地说,比如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因为美国人消费是借贷消费,并且挥霍无度,借了越来越多的债。另外一边是很多出口国,包括中国和一些东亚的这些国家,也包括一些像石油出口国。那在过去十年20年,积累了贸易顺差越来越多。那这个是两个是南辕北辙,是不能持续的,没有办法最后胜利会师。
所以尽管我们看到全球化是失衡的全球化。金融危机之后,就给我们一个反思,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走全球化的道路,但是应该寻求一个更平衡的全球化,去取代过去的失衡的全球化。所以这个时候是全球化到了一个要改革的时候。
陈凤英:要发展一种有序的、可持续的、有管理的全球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全球化本身它没有问题,它是一种手段,比方说一个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必须通过一种载体就是全球化。金融危机突然全球化,大家都在反思全球化。第一个反思是全球化管理之后的管理缺位。第二个要反思的就是发展无序,过度全球化。现在过度全球化和发展无序是最大的问题,现在世界经济这种所谓全球化或者说是一个虚拟化的经济的大赌场,在这个赌场里主要是美欧的金融公司在赌,庄主实际上应该是美联储。因为这个不负责任的庄主,没有把违规者罚出这个全球化的进程,导致出现了一个无序的全球化,无管理的全球化。所以我们现在要反思的问题就是,必须要走向一个有序的管理的全球化。
失衡全球化或者全球化对失衡的影响,我认为并不是全球化带来失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就是失衡,永远是在中衡与失衡之间的。从历史上看到,就是失衡是一种常态,并不是全球化带来的。现在的失衡主要出现的就是东西方的失衡,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这种看似全球化发展失衡。但是我要申明这不是全球化失衡引起的。
我们要用一种正常心态去对待它,但是调整失衡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要理性的调整这一次的金融对全球化的冲击,或者对全球失衡的冲击。主要冲击的就是无管理的、无秩序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现在要解决的是不可持续的全球化,是要发展一种可持续的,也就是要有管理的。所以我认为这次G20的两次会议,就是在探讨一个未来全球化更可持续,更可以使世界享受全球化利益,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经济全球化,中国有着怎样的呼声,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又在付出怎样的努力?
陈凤英:中国必须要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化的一个驾驭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的未来全球化在后危机时代的情况下,可能是一个有序的或者是一个渐进的。速度要减缓,但是它还会发展的。在这个全球化当中,如果说我们过去十年在参与全球化当中,中国首先从被动转为主动,到最后积极参加。从一个旁观者参与者到现在要走向一个驾驭者,所以在未来的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中国必须要成为一个驾驭者,也就是是说中国要使全球化利益最大化,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发展我们的自己经济,这是最主要的。
何帆: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 需要制定游戏规则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应该重新去反思一下,就是中国应该可以去做什么事情。第一个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以前中国是把视线都集中在外国市场。但是现在外面其实也有风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国内有很多的以前没做好的事情,到了要补课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能够把国内的内需和一些民生的问题都解决了,那将来会对全球经济有很大的贡献,也是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利益。第二个就是我们可能会对全球化采取一个更现实的看法,在全球化刚刚来的时候都喜欢说的国际惯例,就是什么事情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现在我们换了一个词,一直是在强调国家利益,就是现在的全球化。它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是要制定游戏规则的,那么在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第一我们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第二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郑永年:要共同反思未来真正需要的全球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全球化背后是很多力量在推动它,是谁在推动它,很多是发达国家的那些人。那些既得利益者,一旦发生危机,他们通过全球化系统,把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这个全球化系统里,所享受到的利益是非常少的。对整个的社会来说,整个社会成员都会对全球化变得非常怀疑。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全球化?如果不加以反思,这样的全球化继续下去,反而会破坏以后的国际秩序,最后导致国际的无政府状态。
黄明:要积极主动的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
(美国康乃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就会有风险。通过这一轮危机,我们感觉到全球化加速,以及加深的程度非常之大。当我们不发展自己的金融市场,不发展自己的金融体系的时候,就只能依赖于国际上的一些金融市场和体系。当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影响的时候,这些企业就无法融资,直接就影响到我们的经济。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一点,应该意识到不是把门关起来就没事了,而是更多地主动地为打开大门做准备。那就是把自己的金融市场,一定要发展得更成熟、更完善,
何帆:要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次金融危机其实给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可能有些问题是过去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在全球化的海洋畅游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现在退潮了,我们能够看出来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健康、淡定和政策的果断。在金融危机之后,在未来中国对全球化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因为之前全球化带有非常浓厚的美国特色,美国的消费方式、美元的霸权、美国借贷的无度都给全球化留下来的烙印。那么以后全球化能不能更有一点中国的特色?当然我们不是说要中国的模式像美国那样,把中国的模式推销给全世界。但在有些问题上,有一点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是一件好事。比如说在发展的问题,中国在过去的发展的很多理念和模式,给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能够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经验,能够从中国的模式得到很多自信心的恢复。
陈凤英:中国要巧妙利用全球化机会发展自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全球化下的危机,实际上危与机同时存在。中国的和平发展有两个机遇,一个机遇就是东亚金融危机,通过人民币不贬值为中国奠定了一个地区大国的地位。而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危机以后,事实上将要给中国奠定一个全球性的或者叫全球性大国的地位的一次机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危,也就是说世界市场的收缩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说未来30年,我们不可以像过去30年那样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我们必须拉动内需,必须明确,依靠内部市场来拓展国际市场,两个市场不能失衡。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我们自己,才能做大。所以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全球化当中,中国必须要巧妙利用全球化一切机会来发展我们自己。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