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敬泽:五四是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07: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敬泽

  “五四”是一次文艺复兴: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对人的发现,将士大夫所垄断的书写权利还给民众,让民众的语言成为全民族书写和思考的语言。

  时至今日,“五四”的遗产仍然遭受着挑战:今年,反对简化字成为了公众话题,引起争议的绝不仅仅是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方案,而是肇端于“五四”的文字改革进程。文字改不改、如何改当然应该由所有写汉字的人充分讨论,但在讨论中,我们不应忘记“五四”先贤的初衷:让书写不再成为特权,让亿万国人成为文化的主人,成为觉醒的、能够自我表达的主体。

  这一初衷没有错。当你说简化字或白话文造成了中国传统的断裂时,就等于说放弃拉丁文造成了欧洲文化的断裂,这其中隐含着文化上的惊人错谬和倒退。“五四”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不能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词,更不能仅仅在关键词的水平上做出理解和回应,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壮阔复杂的探索和实践中,涌动着对于建设现代中国,对于重塑民族精神的坚定承担。

  所以,“五四”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绝不仅仅事关文学和文化,在“五四”新潮中,一代知识分子“奋空拳,扬白手”(罗家伦语),与各阶层民众同声相应,为拯救中国,为在现代世界争我中华一席生存与发展之地而呼号奋斗,这是现代国家意识的确立过程,而国人的精神觉醒、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发展,正是这个过程的题中之义。

  在晚近的一些学者那里,“五四”的“救亡”和“启蒙”这两个主题被描述为相互冲突的“东风”和“西风”,这种描述隐含着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后设的想象:似乎事情有可能不是这样而是另一样。后设性的历史眼光或许颇具学理趣味,但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现实感、失去对历史设身处地的体察和理解:中国的启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演进过程,它一开始就是在纷杂巨大的历史压力下的行动,它从各种紧迫的历史局面和事变中获得动力。

  当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们立志建构“人”的文学时,他们表达了中国人从近代以来的大变中得到的最深刻的信念:去除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中的“跪拜”,成为“人”,成为站着的人,拒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屈膝,也拒绝在封建文化的压迫下屈膝。从“五四”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从未放弃这一信念,“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共和国的创立者的宣言,是深刻地根植于“五四”精神的声音。

  站着,传统才是属于我们的传统,才谈得上继承和发展。当一些后来者指责五四的“断裂”,指责“五四”“打倒孔家店”的鲁莽时,他们大概忘了,如果没有“五四”先贤绝然为民族开新路的精神,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发出这样的指责;我们也应该深切体察“五四”遗产的丰富性——今天,人们也常常忘了,正是“五四”开启了对中国传统的现代认识和整理,今日被顶礼膜拜的“国学”,岂是乾嘉旧学,皆为“五四”之学,都是自“五四”一代开始对中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重新整理、认识和估价的成果。没有“五四”,我们可能会一直认为《红楼梦》、《水浒》是不入流的偏稗之书,没有“古史辨”,我们可能依然沉迷于神话,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会有确切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文艺复兴的“五四”,解放了人,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也解放了我们的传统。或许文化保守主义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一个必要的、有魅力的向度,或许我们已有足够的自信对我们的祖先取更具温情的理解,但“五四”教给我们的终究是在批判中继承和接续,在批判中求活力充沛的新生。

  (作者为《人民文学》主编、文艺评论家)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五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