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自发生至今将近一周年了。这场空前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而抗震救灾斗争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意义重大
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伟大结晶。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了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成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综观抗震救灾斗争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无时不在,它们像无形的感情纽带,把全体中国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线指挥,人民子弟兵的生死突击,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的舍生忘死,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先人后己,不分男女老幼的捐款捐物,不分天南地北的无私援助,不分民族地域的心手相连,共同汇聚为一部高亢雄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响曲,响彻了神州大地,也感动了世界人民。
抗震救灾精神是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在地震突发的第一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就赶赴一线,果断决策,靠前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一个个临时党支部迅速组建起来,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灾区,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我们都是汶川人”的理念,处处呈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军民团结、警民一心,党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和谐的良好氛围,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睦与温暖,有力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理念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所有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同弘扬科学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抢救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减低灾害损失。从整个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来看,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抢救群众生命、安置灾区人民、严防灾后疫情、排查监控水患、抢修基础设施、做好恢复重建等都是在科学有序的状态下开展的。
抗震救灾精神作用巨大
抗震救灾精神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展示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党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所释放的巨大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离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同志的群策群力,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离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难以继续推进的。因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宝贵精神,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抗震救灾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仍然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各种风险的强大动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于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对危机、化解危机是一场必须打赢的“遭遇战”。在这场大战面前,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信心之源:首先,抗震救灾斗争所彰显的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危机、应对各种风险的强大政治优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目前,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坚信,只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化解不了的风险。第二,抗震救灾精神所彰显的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是我们战胜危机、应对风险的重要法宝。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扩大内需与保障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与维护稳定结合起来,把保持国家强大与促进人民富裕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就一定能打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硬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四川汶川大地震仅过百日,国务院就迅速通过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重灾区的恢复重建。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承担这项任务?毋庸置疑,必须坚持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只要我们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举国上下和灾区人民手挽手、心连心,共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科学的规划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就一定能够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园;只要我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支撑,把国家投入、全民支持和自主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我们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抗震救灾精神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密结合起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把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和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走好全国一盘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二是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抗震救灾斗争展现的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三是忧患意识。既充分认识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既做好应对世界经济最困难最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又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四是创新意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当前,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开展。这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必须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多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好事、实事,不断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为重要。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先进性。但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应当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抓手,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党员、激励党员,使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使我们党永立时代潮头,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执笔:裴泽庆王素张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