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朝鲜半岛局势冷思考
是什么原因把维护了50多年的朝鲜半岛和平局面推到了现在的危险境地
文/朱克川
韩联社6月2日报道称,朝鲜正准备在其东海岸发射多枚中程导弹。同时,韩国反舰导弹舰开赴韩朝有争议海域附近地区,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再度升温。
5月27日,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部发表声明说,韩国加入美国倡导的“防扩散安全倡议”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所以“朝鲜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在朝鲜半岛即将重新回到战争状态的情况下,朝鲜军队将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这一冲击性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发生剧变是从两个月前开始的。4月5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美国、日本、韩国认为,朝鲜发射的是一枚多级火箭,其目的是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坚持要在联合国对朝鲜进行制裁。所谓1718号决议,是2006年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份谴责性决议。经过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复斡旋,4月13日,安理会发表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主席声明,谴责了朝鲜发射火箭的行为。作为回应,朝鲜4月14日宣布退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重启宁边核设施。4月25日,朝鲜宣布已经开始对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进行再处理。4月29日,朝鲜警告说,如果安理会不对实施制裁的行为进行道歉,它将进行第二次核试验。
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此后数日内,它又先后发射了6枚短程导弹。美、日、韩、中、俄及联合国、欧盟等国际机构相继表态,谴责朝鲜的行为威胁了世界和平与稳定,韩美联合司令部宣布,上调对朝鲜的情报监视级别。韩国原本为了与朝鲜交涉开城工业园区的纠纷,向后拖延了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日期,面对来自朝鲜方面连续的强刺激动作,韩国在5月26日宣布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这个倡议的宗旨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相关设备的扩散,参加方有义务对参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船只进行扣留和检查。也就是说,韩国今后可能参与对涉嫌的朝鲜船只进行拦截。
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处5月27日发表声明说,朝鲜把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视为“宣战”,把“朝鲜半岛拖入了战争状态”。所以,朝鲜将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有人对朝鲜船只进行拦截、检查,将立即进行强有力的军事打击。美国怂恿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也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朝鲜军队不保证位于海上军事分界线西北部韩方控制的5个岛屿的法律地位,不保证美韩舰艇和普通船舶在这些岛屿周边海域的航行安全。
面对朝鲜的强硬姿态,美韩日的一些政界人士也发出了要求对朝鲜加强制裁的声音。美国一些国会议员要求政府重新把朝鲜纳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日本和韩国则有人重提“核主权论”,主张以开发核武器应对朝鲜。安理会则闭门磋商如何应对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的问题。朝鲜外务省发言人5月29日发表谈话说,如果安理会加强制裁,朝鲜将采取进一步自卫措施。此前朝鲜曾要求安理会“道歉”并撤销针对它的所有决议和决定,如果安理会对这一要求置之不理,今后将“不承认安理会的任何决议和决定”。
可以预计,不管安理会目前的讨论何时达成一致意见,指望它认可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合理性,是没有丝毫可能的。近日,一些西方媒体报道说,朝鲜仍掌握着能够制造数枚核弹的钚,并正在准备新的远程导弹试验。这些信息进一步加重了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国对朝鲜半岛安全局势的关心。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有关国家都应该冷静思考,是什么原因把维护了50多年的朝鲜半岛和平局面推到了现在的危险境地。
朝鲜进行核试验的行为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正常的。但有关国家也应该想一想:朝鲜从公开表示不想发展核武器走到今天声称一定要拥有核武器,长期把朝鲜视为“另类”政权的美日韩三国是否也应检讨自己的责任。冷战结束近20年来,朝鲜一直迫切希望走出东西方对抗的阴影,它对美国作出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友好表示。虽然与朝鲜打过交道的少数美国人了解与朝鲜改善关系的必要性,但几届美国政府未能改变在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冷战思维,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的日韩两国仍把朝鲜视为敌对国家。在恶劣的外交和经济环境中挣扎的朝鲜,最终走上了这条被外界批评为“穷兵黩武”的道路。
现在,美国正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烂摊子也难以清理干净。美国政府应该想一想了:不论国家大小贫富,想用霸权主义的方式去“修理”人家,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日本也应该清醒一下:想摆脱对朝鲜的历史责任,想借机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你遮不住世人的眼睛。韩国更应该反思:改变民族和解政策一年多来,政府和民众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当然,朝鲜也有必要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实现“强盛大国梦”的最佳途径。动不动就“以超强硬对付强硬”,走出国门这一套是不大管用的。就像朝鲜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一样,别的国家也有形形色色的人群。在美日韩这样的社会里,当了总统和首相也要看选民的眼色行事。核武器确实可以吓唬人,但它也没能保护苏联避免崩溃。□(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