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薛涌:经济学家需要点多元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07:40  新闻晨报

  作者:薛涌 (发自美国)

  中国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和经济转型,中间不免有许多观点的冲突和分歧。在政策问题上,由于存在针锋相对的看法,辩论是自然的。但是,这些年我发现一个特点:在有关市场经济的辩论中,经常是经济学家一方,公众舆论一方,似乎是经济学家和大众打仗。这就引发了种种问题。有人认为,一些经济学家纯粹代表既得利益集团,和公众的利益对立;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些不同是懂不懂经济学的问题所导致的。懂经济学的全这么想,不懂的人则往相反的方向想。

  在我看来,双方的这种成见一旦形成,对健康的公共辩论就有伤害。

  最近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几十年不见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公信度动摇,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辩论。所谓“仇富”等倾向,在西方也很风行,绝非中国独有。不过,西方国家的这些辩论有一个特点:辩论并非以经济学家为一方,公众舆论为另一方,而是经济学家互相之间针锋相对。最近《金融时报》还发表一篇经济学教授撰写的评论,称经济学家们对“过去”的解释往往能取得一致,但对“未来”的政策把握则似乎永远水火不容。不管是联邦赤字也好,刺激经济计划也好,货币政策也好,经济学家都站在不同的阵营中,各方都能找到一大串诺贝尔奖得主作为自己的旗手。比如弗里德曼,一向支持小政府的保守主义政策,而克鲁格曼、森等,则支持大政府的经济干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尽管他们在学术上还能彼此引用,彼此尊重,在政策辩论上则几乎势不两立。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经济学家有专门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一样,但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物理学复杂纷繁得多,把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定律运用到政策上,不可预知的变量太多,懂这些定律并不能担保你对现实把握得更准确。就如有位名校的研究生曾告诉我,他们学校中那些研究股票的教授自己炒股票经常是一塌糊涂。倒是一些家庭主妇“傻人有傻福”。

  我并不是说经济学对制定未来政策没有帮助,相反,经济学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洞见。但是,未来的复杂性和任何学术的复杂性一样,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在学者中引起争议。出现一边倒的学术观点才是不正常的。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对立,和公众之间的情绪对立几乎是平行的。公共意见的分化,显示着在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对未来的不同判断。经济学家的分化,则是专家作为理性人对未来判断的分歧。经济学家不会把公众视为非理性,而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相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市场中的普通人看作和自己是一样的理性人,这样才能假设人家的动机(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预设)。经济学家内部意见太统一,倒让人担心这个群体思想单一、僵化和缺乏创造力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经济学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