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智新:恢复两军交往中美对话取得实质进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09:02   上海商报

  作者:张智新

  提要    对话的成果不在于就经济金融议题、美国国债安全等达成共识,更不在于两国在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经济复苏方面的成果,而是在其他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地时间7月28日,备受瞩目的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华盛顿落下帷幕。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舆论,纷纷就这次对话的进展与影响展开报道和评论。

  尽管中国媒体都以“首次”来突出这次对话,但这仅针对奥巴马上台和中美对话形式上合二为一。事实上,无论就其目标、功能,还是其核心议题、参会人员来说,这次对话均是小布什时代中美系列对话的继承和延续。

  当然,尽管这次对话是以往对话的延续和继承,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所取得的有实质意义的新进展。此次对话最值得一提的实质性进展,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会两国军事代表确认恢复两军交往,军方高层交往也将得以继续。去年10月,因为小布什批准向台湾出售价值64亿美元武器装备,是其任内最后一次却是最大一笔对台军售,引发中国军方强烈不满,导致两军交往中断。参加此次中美对话的两国国防部门人员确认两军交往恢复并继续推进,还高度评价并继续鼓励两军参加以后的中美对话,让人不禁产生更大联想:中美国防部长和情报部门长官,会不会出现在未来某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谈判桌前?会不会由此极大降低两军诸如相互监视、追踪等敌对行动的发生?

  二是突出强调了要加强两国人员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这对于消除中美关系继经贸失衡后的另一重要失衡——“中国热美国冷”以及美国表现出的“官热民冷”、“白宫热国会冷”等症状,无疑极具现实意义。仅从对此次中美对话的报道中,就能充分显示出两国对双边关系定位的“冷热”差异:中国从主流媒体到都市媒体,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新闻报道到专家评论对此次对话的热度可谓持续高涨;反观美国,虽然包括美联社、《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在内的媒体对此都有所报道,但从其报道篇幅、报道位置和时段、配发评论等均可看出,美国媒体对此次对话的关注远不及中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既没有配发社论,也没有专栏文章评论,即是其舆论兴致不高的典型例证。

  与中国舆论和民众高度关注中美关系,特别是此前热炒中美“G2”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往的美国舆论调查均显示,美国多数民众认为中美关系重要性明显不及美日关系,普遍认为美国同盟国友好合作才是外交关系的重中之重。

  此次中美对话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鼓励中美人文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青年交流,包括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对话还提出要加强两国城市、大学、省州之间关于气候变化的务实合作,促进政界、媒体和学术界之间就清洁能源的交流等。这些措施如能得以贯彻落实并持续实施,对于加强美国民众对华认知和了解,破除其长期形成的对华误解、成见等,为中美两国长期友好合作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无疑大有裨益。

  三是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在中美对话议题群中得以空前凸显。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奥巴马重拾美国道德权威、重塑美国全球形象整体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较之从伊拉克撤军、对伊斯兰示好等外交举措,显得更具长期性、战略性,更能体现奥巴马的勃勃雄心。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中国最高领导集团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占据全球道义制高点的核心领域之一。

  此次中美对话确认建立双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并拟定了七个对话与合作的具体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掀开了中美在气候变化、环保、能源等领域既博弈又合作的新篇章,气候外交在中美外交乃至全球外交中将持续升温。

  有华文媒体评论认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虽有上述等成果,但没有像此前人们期待的那样由中国总理和美国副总统领衔,对话周期也由一年两次削减为一年一次,这是中美对话的“退步”之处。其实,这是中国典型的“面子思维”。中美对话的规格和阵容固然重要,但其目标的实现和议题的深入,并不依靠规格和阵容,更何况现有规格和阵容已足以实现其目标。至于对话频密度的改变,实在无可厚非,即使是一年一度,中美间这种机制化高层对话在当今世界双边外交中仍属罕见或者仅见,更何况中美之间还有着元首特别代表、工作组以及首脑热线等诸多管道。

  (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美 对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