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肃京:吉林通钢事件暴露中国社保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3:46  环球时报

  作者:江肃京

  中国企业30年的崛起之路,已经到了必须完善社会保障来支撑的阶段了。没有社会保障来减少企业的负担,中国企业下一步的崛起之路必然受到阻碍,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几天前,吉林通化钢铁集团的数千国有企业工人抗议重组,致使实施重组的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所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遭围殴致死。一起企业改制中竟酿成如此恶性事件,既折射了人们在国企改制进程中的改革艰辛,也典型反映了社会保障缺乏正在阻碍着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围殴者的行为固然触犯了法律,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数千工人在国企改制中会如此群情激愤呢?原因有许多,但根子上可能还是对于重组后在民营企业的工作的保障缺乏信心。

  十多年来,国企改制一直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阵痛。面临改制国企职工一直以来的心结是,或担心“下岗”后生活失去保障,再就业又缺乏门路,或者担心着受不了改制后企业里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节奏,最终会被裁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打消改制国企职工的心理恐慌。

  但是,据统计,国有企业职工投保率是民营企业的三倍。民营企业不愿意投保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人工成本。为了减少成本,必须让职工自己尽可能多地承担日后保障。这样的福利状况使民营企业的声誉不高,影响了许多人在就业时的偏好。

  在许多人看来,国有企业工资虽低,但是有保障,民营企业可能工资偏高,但日后可能无依无靠。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整个国企改制中的职工的情绪。这样,如果国企被民企收购时,势必会有一些人担忧自己的前程。这种情绪一旦被人煽动,就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酿成悲剧。

  可见,一个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欧洲高福利国家,国家财政投入的45%都会投入社会保障,美国也有1/3的投入,而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只占国家财政投入的12%左右。这种小规模的社会保障,必然会加大中国企业的压力,将职工的情绪转移到企业身上。长此以往,一些中国企业渐渐也会有难以承受之负。

  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处已被中国社会认同,但建立它完善它却并不容易,这也恰似对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未来的艰巨考验。但迎接这个考验,完成这个壮举,是完全必要和值得的。因为这个体制的建立,将为确保中国社会在未来几十年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产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今后中国在大国中保持发展优势的最重要条件。

  可见,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层次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已经到中国必须完成的时候了,否则,中国企业将受到牵连,中国社会和经济都受到一种冲击,中国崛起也将失去应有的竞争力。(作者是北京媒体人)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通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