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和静钧:从细微处入手提高国家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4:25  环球时报

  作者:和静钧

  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内难以逃避的就是填各种表格了。我们常常不得不拿起笔来,为入学、入职、入党,乃至孩子入托,认认真真地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尽管办理的事项与“民族”无涉,与“党派”无关,与“婚姻”不沾边,明明只需填上身份证号码、贴上个人照片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却不得不在各种档案、文件,甚至是街头的调查问卷上,为填“民族”、“婚否”等内容而劳神。

  不过,在各种表格中时刻提醒填表者说明“属于什么民族”、“婚否”只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笔者在旅居肯尼亚、保加利亚及英国时,曾留意过当地人填写表格,几乎看不到我们熟悉的那堆内容。如一份伦敦特别过境申请单,填上完整的姓名、地址及联系电话后,并无民族、婚姻状况、政治面貌等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栏。除了反恐等特定目的需要披露的信息,美国人平时填写官方制定的表格,也不需要填这些信息,如遭到强迫则可以控告侵犯公民隐私。

  从信息学角度出发,主信息之外一再强调“民族”等附加信息,会提醒身份有差别的个人意识到自己与主流文化的隔阂,提高自己对本民族的认同,降低对国家的认同感。我们在填写表格时,总会受提示想到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周围的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或有差别。这种生活中不起眼的现象,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了个人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

  因此,“国家认同感”的产生往往与我们周边的生活细节有关,而“如何提高国家认同”这个大命题的许多部分可以从细节上谈起。譬如,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就刊登一篇中国读者的来信指出,中国的部分大学校园里一些少数民族生按照民族成分被安排分片食宿,“和汉族学生大杂居,但他们小聚居”,表面看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出发点无可厚非。不过,由于学校是出于管理上的便利而忽略了学生对食宿地点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们被动地接受了“ 照顾”。这种强加的“照顾”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与外部的交往,实际上强化了他们“有别于人”的思维。外貌、语言文字差异等天然因素已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造成了影响,这种做法则“人为地扩大了认同问题”,对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

  因此,提高国家认同需要化解上述各种人为制造的、细节上的障碍,让所有人学习、接受和习惯自己是中国公民。不过,国家认同虽然不是“易碎品”,但绝对是个容易在生活细微处受到伤害的“小气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往往容易使个人在归属上产生迷惑,妨碍了国家认同,降低了对“中华民族”这一统一身份的认定。这就使提高国家认同至今仍是一个比较空洞的命题,需要把平时的工作做得细腻和周到,在细节处将问题的苗头处理好,把工作做实做硬。“7•5”事件与民族问题无涉,但被视为导火索的韶关汉、维工人群体治安冲突事件,就与汉、维工人的食宿被厂方长期分开管理有关,双方沟通不畅使恶意谣言传播、升级,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可见,这些背景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表现为重大的群体性事件,源头却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从这个角度出发,取消要求人们填写 “民族”等信息的习惯做法,虽然只是一个小办法,却是一个落实“提高国家认同”工作的重要举措。这正如一粒中子击打核子引发核裂变“链式反应”,亚马逊平原的蝴蝶振翅引发美国飓风一样,重大问题的成败往往与细节息息相关,提高国家认同亦然。(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国家认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