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曾颖:建议不能当成决议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08:41  南方都市报

  作者:曾颖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卫生部拟出台政策———常规体检表(含入学、入托、就业、健康证申领等)将取消乙肝“两对半”一项。这意味着,以后单位招工、学校入学等都不得将乙肝体检作为门槛。但此消息见报的第二天,卫生部做出回应:此并非官方意见,只是专家观点,并不代表政府的官方意见。(《长江日报》8月3日)

  这是一条乌龙味十足的新闻,其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将“建议”性质的东西,当成了“决议”来报道。二者其实隔着巨大的差异。前者的学术探讨的性质更强一些,且有巨大的“可调整空间”,有的背后还隐含着某些或明或暗的利益诉求。而后者,则是经过充分考证,并进入到表决议程之中,要具体实施的,虽然不敢说其完全尽善尽美没有可质疑性,但比之于“建议”,考量程序和范围,会更加全面和广泛一些。如果说“建议”是主观色彩浓重的草图,那么,“决议”就是铁板钉钉的施工蓝图。二者在某些时候有联系,甚至有递进关系。但程序简化的“建议”不能取代权威性更强的“决议”,应该是基本常识。

  分析这条把建议当成决议报的“头条”级新闻,从其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当下媒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媒体对事物的关注,总是从受众的口味出发,而且判断也相当准确。“取消乙肝检测”是牵涉人群面积巨大的事件。涉事者越多,关注度越高,而其后网络传播和评论界的群情激昂,都说明了他们判断的准确度。只是,在拥有准确的判断之后,对判断的表述,出了问题。

  以“取消乙肝检测”这条新闻为例,新闻最初的来源,是在一次乙肝宣传例会上,一位专家谈出的设想。而媒体记者循此往下挖掘,并得到不太明确的“已向卫生部提建议”的说法。而这,可能是这条新闻最好的由头,被记者将此作为发稿的依据,又被编辑进一步强化,再经网络传播,就成了“卫生部拟取消”之类的网络标题。从最初研讨会上专家小心翼翼地提出建议,到记者采访时惴惴不安地局部放大,到编辑手中的选择性妙笔生花,再到网络编辑转载时标题党式的画龙点睛,再配之以由这条早已不敢被受访专家认领的“新闻”引发的评论,小蝴蝶想不形成风暴,都已很难了。此前的许多类似新闻的成因,其制作工艺大致如此。

  如果媒体按所采访到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表达“此建议已向相关部门提交”,或“相关部门对此未做表示”,或干脆老老实实地给出“此消息未经证实”,也许其轰动性会衰减,但对于媒体的公信度,却有保护作用。如果版面追求前期轰动效应,而忽略其准确度和权威性,就会像只顾嘴巴舒服,而忘记肚子和屁股痛苦的胡吃海喝。古老的寓言早就讲了:把第一声“狼来了”喊得越响越字正腔圆,就越对自己的安危有害。

  一个媒体,如果三天两头都报些第二天必被有关部门辟谣的报道,即使轰动性再大,也难以做成令人尊敬的权威媒体。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乙肝检测 歧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