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福利暖意应从更多民生细节中溢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09:55  重庆时报

  作者:李晓亮

  金融海啸尚未退潮,酷热暑期仍能感到扑面的寒意。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公民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希望以政策暖意为民生驱寒。

  近来,中国政府的表现可圈可点:8月3日,人保部、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各地应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水平。更具亮点的是,城镇居民有望挥别此前“大病不犯,小病不断”的报销尴尬。因为《意见》要求各地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8 月4日《京华时报》)除此,农村居民也迎来好消息。日前,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这是可以让城市和农村居民同时雀跃的消息,因为它点中了两处“要穴”———医疗和养老。而这种“城乡同此凉热”的机会还真的不多。为何只扩大了一点医保报销范围,计划将年迈的农民纳入其早该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范畴,全社会就由衷地“同欢呼、共兴奋”呢?

  让我们退到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外缘,通盘审视一下中国整体的福利保障格局,或许就能明晰上述问题了。首先,看看当前社会福利状况以及政府在公共福利中的作用。中国福利格局还未摆脱二元制福利体系的影子。以户籍为界,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当前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判若天壤;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福利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诸多适应过程未完成之前,国家又从公共福利中不适当地匆匆退出。这就导致在户籍作用下的碎片化公民身份的语境中,人们难以享受到一种共有的普适的福利权利。这也是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城乡居民同欢呼的机会何其稀有的主要原因。

  所幸,现在政府正从GDP崇拜和市场迷信中觉醒,对民间强劲的福利诉求,努力做出积极回应,陆续偿还此前积攒下的部分历史欠债。而被民间视为“三座大山”的医疗、教育和养老方面,自然需要重点着墨。这次市民医保报销范围的扩大、农民享受普惠养老金,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政府的承诺,是国家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而非一种格外的恩赐。何况,要在金融危机的年景里纾解民生之困,政府自然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福利保障,让政策的暖意从更多的民生细节中溢出。而如果每次关涉民生,能切实增进民众福祉的政策,都只是一个笼而统之,只具建议作用而无多少强制力的“指导意见”,那么其现实施行的效果,似乎就不能盲目乐观了。

  从这个层面上讲,以上的福利政策能否落实,公众能否享受政策的普惠性,关键还得看政策的执行力。比如新农保的意义,被认为不亚于“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但新农保要释放出最大的政策正义,就必须保证专项财政支付由刚性制度兜底,同时拨款流向全程透明,不会被“旁门左道”非法拦截,而是直接流向每一个农民的户头;至于医保方面,也有很多细节之处不容忽视。如提高门诊报销比例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投入比例、人员配置都需要进行相应升级,大量结余的医保基金也需要激活。

  政策的智慧正是体现于这类细节,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暖流,只有从更多的民生细节中渗透出来,才能渐渐驱散笼罩的金融寒潮,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普惠效应。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农民 养老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