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四倍:修复公众信心当从守护社会底线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0:04  燕赵都市报

  作者:朱四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人认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现“楼脆脆”,只有17.6%的人相信自己不会碰上“楼脆脆”。(《中国青年报》8月4日)

  上海一栋高楼的整体倒覆,让“楼脆脆”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也让普通公众心有余悸,担心和“楼脆脆”遭遇。正如有的网友评说的那样,“站起来是楼,倒下去也是楼,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但调查结果表明,普通公众的美好愿望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似乎还是一种奢侈。当你看到40.1%的人认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现“楼脆脆”时不难发现,公众的焦虑不但在被高房价所缠绕,而且也被质量问题所困扰;当你看到只有17.6%的人相信自己不会碰上“楼脆脆”时,就会发现公众的脆弱心理好像已经不堪一击,似乎失去了寄托,所谓的安全感正在遭到被抽空的危险。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楼脆脆”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呈现,已经摧毁了公众对建筑质量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制度出口,以舒缓公众的安全感焦虑。

  笔者以为,40.1%的人认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现“楼脆脆”,这昭示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就是底线失守,正是这种底线失守让普通公众的焦虑成蔓延态势,再加上主管部门和开发商无力的救治对策,让公众的安全感屡屡降到冰点之下。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无奈。

  何谓底线?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说,“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比如“不许杀人放火”,应该说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就“楼脆脆”来说,“底线”就是一个质量问题,就是人的生命问题,但是,“楼脆脆”的出现无非告诉我们,所谓的底线已经被突破。40.1%的人认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现“楼脆脆”就是一个明证。底线失守之下的公众安全感失去了立足之地,“楼脆脆”一语的流行足以说明公众似乎成了惊弓之鸟。

  上海莲花河畔景苑业主陈女士说,“我们倒了一次霉,假如能够让全国的老百姓别倒霉了,那也算我们的一个贡献。”只是这种善良的愿望,不知道能否兑现?因为信心的修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政府的一声命令就可以达到效果的。

  在笔者看来,只有对底线失守进行制度化的医治,才能挽救公众的信心。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所说,“我们畏惧花毕生的积蓄买一栋楼,会在一夜之间倒下;我们畏惧倒下之后才发现开发商是如此无知;我们畏惧这样的无知居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我们畏惧有些人不经过充分的竞争就可以拿到资源;我们畏惧无知、轻慢、危险、错误,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

  恢复对常识的尊重是挽救公众信心的首选之策。40.1%的人认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现“楼脆脆”再次昭示社会,一定要警惕底线失守的现实与危害,守护并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因为底线一旦突破,便会无所顾忌,带给社会的就只能是沉重的代价。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众信心 底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