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亮
杭州,又是杭州!
“胡斌飙车案”激起的舆论风暴尚未消散,杭州斑马线上再添冤魂:8月4日晚,一辆保时捷越野车,在一条“爱心斑马线”旁撞死一名行人。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爱心斑马线正是为了警示“七十码”事件而设。(8月5日《今日早报》)
悲剧无情地重复,行人的鲜血在杭州斑马线上,刷出血淋淋的新一季网络流行语———“上有天堂,下有‘速’杭”。这样的悲愤调侃中,蕴藉着怎样的悲哀和愤怒,只能从新闻跟帖中一一寻觅。
或许你会以为同一个地方短期内,类似恶劣事件的频密上演,会在“审丑疲劳”中,耗尽公共舆论的关注热情。但过万的评论跟帖,告诉你,你错了。对于像“院士”剽窃之类无关疼痒的丑剧,在一次次抗议无效后,人们确实会消磨掉较真的激情。但生命线若屡屡变成死亡线,那么“斑马线之怒”则会呈现怒不可遏之势,并在每一起类似事件中准时爆发。
“胡斌案”如是,此案亦如是。这是公众维护生命尊严的庄严呐喊,如此强烈的民意诉求,相关部门不能不察。但“胡斌案”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比如,“富二代”、“飙车”、“欺实马”、“百万赔偿”等颇具魔力的关键词混合发酵,曾让这起普通交通肇事案,演绎出堪比悬疑剧的“受审替身说”的高潮。
替身最终被证明是子虚乌有,这时嘲讽网民非理性的声音也出现了。该论调可能惹得许多网民不快,但批评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即便我们没有必要为替身论道歉,可是假如冷静地回顾一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那些被先入为主地打上为富不仁印迹的符号,确实曾催生了一部分情绪化表达。而这类表达未必有益于案件的正义走向和问题的制度化解决。
此前舆论在这方面走的弯路,不应在保时捷撞人案中重演,舆论不必将焦点集中于“保时捷与打工妹”这一反差强烈的对比上。毕竟,斑马线上只应存在守法违法之分,而无身份财富之别。此案应为酒后驾车致人死亡。那么事发时交通指示灯的情况如何,斑马线上的行人是否严格遵照指示灯而行?车辆有无超速或加速抢道行为?目击者称,事发时肇事车辆主驾位置上是一名男子,但副驾位置的女子事后谎称是自己在驾驶,警方对此会如何认定?案发全程有无监控录像,可否对外完全公开视频信息?
这些问题如何求解,都考验着警方的执法公信。我们愿意相信公共舆论的理性,但前提是在公权部门秉公执法的理想状态下。为“七十码”事件专设的“爱心斑马线”受此之辱,本就不甚光彩。假如今后警方调查结果再整出个类似丑闻,还无耻地希望舆论不要“仇富”,单方面地保持克制和理性,那简直就太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