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中国经济复苏离不开对民营企业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8日07:34  南方都市报

  南都社论

  全国工商联在刚刚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的蓝皮书中指出,政府为应对经济衰退所出台的4万亿扩张性投资政策,在近期不仅没能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反而对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

  应当说,这种挤出效应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只不过,这种效应的表现之严重性,可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该报告提供的数据称,截至2008年底,个体私营企业在几乎无法获得长期贷款的情况下,其在短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为3.37%,而这一微弱的比重在2009年的1、2月份还出现了下降态势。同时,国家统计局发表文章称,中小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8.9%,降幅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企业。

  可以说,在最近一年内,民营中小企业遭受两轮打击。首先,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的是这类企业,它们构成了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外部需求的急剧减少已经使不少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接下来,为应对衰退,中央政府出台大规模扩张性投资政策,但这些投资主要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而带动了银行向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大型企业的大规模信贷投放,一般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于是,前一类企业的规模呈现扩大之势,这与民营企业的收缩之势形成强烈对比。

  这样的趋势显然是值得忧虑的。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增加经济活动总量,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而阻止G DP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滑,甚至可以推动其恢复增长。因此,在衰退趋势非常明显的时候,政府确实可以相机采取这样的政策。

  但是,诚如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的,这样的政策通常会产生挤出效应,即公共部门扩张投资会使私人企业部门可支配的资金缩小。而在中国,这种挤出效应更为特别:它通常会产生挤出民营企业的效应。原因在于,政府的投资及政府指导的扩张性信贷,必然较多流入国有企业,流入政府认为比较重要的行业,而民营企业通常不在这些行业。这样,政府旨在保增长的扩张性政策,通常会导致国进民退。

  显然,无论从市场化转型的角度、从效率的角度,还是从公平的角度看,这样的趋势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暂时出现这样的趋势,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这一趋势维持较长时间,就会恶化经济结构,从而损害经济增长的长远前景。因为,毕竟,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还是得靠公司的产权和治理结构较为合理的民营企业。工商联调查所得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尽管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在2008年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但民营经济在这一年的各项指标却明显好于其他所有制企业。

  因此,在救急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已经实施一个段落之后,决策者可以稍微从容一点,多从结构的角度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一些调整。也就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能只考虑总量,相反,应当更多地关注新增财政投资、银行信贷怎么样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而不是恶化经济结构。具体说来,就是要考虑利用、设立或改善一些渠道,通过这些渠道,使新增财政投资、银行信贷能够流入民营企业、流入中小企业,使其可以支配的资源的比例能够有所增加。

  比如,政府可以立即出台政策,要求新增财政投资必须拿出一定比例配给民营企业。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可以要求银行发放信贷的时候,必须保证安排一定比例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这样的政策不仅是在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其实也是在救中国经济。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经济刺激 民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