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
酒后驾车的“罪”与“罚”
8月4号晚,一名16岁的女孩,在杭州穿越马路的时候被一辆飞驰的越野车撞死。经警方的调查,肇事司机属于酒后超速驾驶。这又是一起酒后驾车导致的惨案!一个“酒”字引发的交通肇事为何屡禁不止?酒后驾车者敢于漠视法律,真的是缘于我们的过度的容忍抑或还是过轻的处罚?央视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胡斌飚车案”之后的又一起交通悲剧
张鸿:在“爱心斑马线”上发生如此悲剧 令人唏嘘不已
(《今日观察》评论员)
首先是因为它发生在杭州,前一阶段,对交通肇事案的广泛讨论,就发源于刚才说的胡斌飙车案。那个案子引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媒体争论和关注,包括网友的猜疑等等,一直到判结束,大家可能还在猜疑。到现在刚刚算是尘埃落定,这个案子已经判完了。一下又出了这个案件,虽然这个事件没有那么恶劣,但是它发生在杭州,而且又引发了新一轮争议,这个这次不是飙车了,而是酒后。仍然是超速,争议和胡斌案一样,又引发了怀疑,说到底她是不是在斑马线上,因为爱心斑马线就是胡斌超速案以后,杭州市专门把那个斑马线给加大了,画了很多爱心。
当这个惨案就发生在爱心斑马线旁边的时候,它不仅引发我们的一个担忧——爱心斑马线有没有用,采取的一些补救措施有没有用,也增强了事情本身的悲情感。怎么就在画着这么多“心”的马路旁边撞死了一个花季少女。当然它引发的进一步的讨论就是关于醉酒驾车,或者是酒后驾车到底在《刑法》上应该怎么处理的这样的一个争议,这两天几乎所有的媒体,周刊也罢,日报也罢,都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基本上从前一阶段胡斌在杭州引发的讨论,现在它加剧了这个讨论的部分。
霍德明:肇事人的交通记录令人咂舌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两起事件同时发生在杭州,当然相隔了三个月,也许是个巧合,不过仔细看一下,为什么这两起事件引发全国的关注,就不是巧合了。5月7号胡斌案、8月4号魏志刚案,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胡斌20岁,魏志刚29岁;5月7号胡斌撞死的那一位25岁,今天这位是十几岁的花样少女。所以这两个案子除了一些社会背景,除了一些被害的惨象以外,对于杭州的交管部门可能有些责难,比如他们网上就查出来了,胡斌他原来就是在杭州搞飙车的人。
所以当肇事者出了这个案子以后,人家把他过去这一段时间违规的案件全都找出来,发现他是几十次交通违规后,有关交通单位并没有处理或者还没有被处理完。魏志刚这一次也是被了调出来,从2008年的5月到2009年的7月份有14次交通违规案件,其中有11次处理完了,还有三次还没有处理完。
所以交通单位如果对这些人如果能提早做提防的话,我相信后面这些争议也会比较少。
酒后驾车交通案猖獗 是处罚过轻的罪过?
张鸿:违法成本过低 导致酒后驾车屡禁不止
(《今日观察》评论员)
显然处罚力度过轻会导致违法成本低,所以就无所谓了,这个成本肇事这是付得起的。处罚力度有两种,一个就是说事后的力度,出了事以后,撞了人后,这个惩罚力度显然是偏轻的。我们现在为了增强这些事故的悲情色彩,比如胡斌案里边,我们会说,被他撞死的那个谭卓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是贫困家庭出来的。这次魏志刚案件里边,我们说马芳芳这个小女孩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这样我们会更加地同情。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他都不应该无缘无故地被撞死,付出自己的生命,就是任何一个人把别人撞死,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还有一个就是事前惩罚力度太小。即使不撞人,在酒后和醉酒里也有一些惩罚力度,但是惩罚非常轻,比如说酒后驾车,酒后基本上就是说喝一杯啤酒到三杯啤酒之间,酒后要是驾车,这个惩罚只是一个月到三个月的驾照吊销。可以想像,这个无所谓,这个惩罚太轻了,如果要是醉酒半年以下的驾照暂扣吊销。然后可能有15天以下的刑事的拘留。这个也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说现在的法律,在事前的惩罚里边,基本上是这样的,只要不出事,就没什么事。但是我们的监督力度应该是哪怕不出事,也要承担责任。就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事,才能加大酒后驾车者的成本。
霍德明:国外对酒后驾车“零容忍” 可中国却倾向于宽容
(《今日观察》评论员)
酒后的定义是酒精浓度大概是0.2%。这么一个浓度,大概就是喝一杯啤酒的量,所以说这和国际惯例不是相一致的。比如美国是0.06%,日本是0.05%,德国是0.03%,瑞典是0.02%,这相当于零容忍了。喝一杯啤酒,就一定会超过刚刚说过的美国、日本、德国跟瑞典的上限,而他们一旦抓到你酒后驾车,可不分你酒后跟醉酒,也不包括有没有什么肇事地第一个吊销你的驾照,美国就吊销一年,日本还要判两年的劳役。违者要去做服务,劳动,还要罚5万日元,在德国,你要再犯第二次的话,这时候要进监牢。所以对我们国家来讲,目前看起来有关于酒驾,事后的处罚,事先的法律都是倾向于宽容的态度。
这也难怪大部分人会先试试看,酒后,喝酒还不到0.2,他就可以开车了。再喝两杯啤酒,了不起就是醉酒嘛,醉酒也就是吊销驾照6个月,最多就是15天的刑事拘留,这个事情将造成很多人对于目前的酒驾非常不以为然的态度。
对待酒后驾车处罚是否该由行政处罚转向刑事处罚?
霍德明:现行法律亟需提升到刑事层次上 道德是酒后驾车心理上的最后一道防线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很多人在喝完酒以后,他自己觉得还是可以开车。甚至在酒文化里面,朋友还鼓励,问你开车行不行,他会说我行,没问题,好像在朋友面前很有面子,这是漠视国家法律的态度。但是现在的法律,还不是刑事法律,所以要把法律提升到一个刑事法律的层次上,我是完全赞成的。当然除了刑事法律以外,在事前还要让人心理上有一个戒惧,这个就牵涉到道德层次上的问题了,道德肯定是最后一道防线。
张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难辞其咎 私刑无奈折射公刑的无力 应加大交管部门不作为成本
(《今日观察》评论员)
更重要的是执法力度问题。即使现在不修法,没有高院的司法解释,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我们看到最近讨论的这些案件,其实都有主管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的一个问题。
比如,成都被判死刑的孙伟铭,他在半年多时间里,就有10几次的违章的记录,他还没有驾照,还醉酒开车。南京撞死了五六个人,还有包括一些孕妇和她腹内的孩子的人,他在案发前有80多次违章。胡斌在飙车之前,已经屡次有飙车记录,而且有超速超过50%的记录,这一次马芳芳肇事案里边,魏志刚从去年5月到今年7月有14条违法记录。这些人当中,如果他们的每一次违法记录都被处罚,可能现在就没有权力开着车在路上走。可能现在就没有驾照了,可能他现在就被刑事拘留了。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显然是难辞其咎。所以兰州前一阶段一个退休老教师,拿石头去砸闯红灯的车,其实是无奈之举。当然这是不对的,因为私行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私行的无奈恰恰反射出了公行上的无力,执法部门在执法的时候是无力的,《道路交通发》第115条明确地说,公安交管部门如果不能履行法定职责,就要承担责任。但案件频发的时候,交管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哪里?要加大违法的成本,不光是要加大那些肇事者的成本,还要加大不作为者,不作为的成本。
赵秉志:国家《刑法》对酒后驾驶需深入探讨、完善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近来连续发生的醉酒驾车肇事案件,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应当说我们国家的97年刑法典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当时对于这种情况预见是不够的。
从我们国家的现行《刑法》的规范来讲,跟其他一些对交通安全非常重视的国家相比,我们在立法上还是有一些缺陷,对于醉酒驾驶,能不能把它规定为危险犯,也就是不等它发生严重的后果,就可以作为犯罪来处理,这方面在我们国家目前还缺乏法律的根据。但这是可以在立法上作为探讨,作为完善来考虑的问题。
李楯:驾驶教育欠妥 导致司机责任意识淡薄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动不动就改法律,动不动就主张以重型惩恶,这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它会形成一种非法治的暴力社会,而且对弱势人群的权利更没有保障。
现在我们主张的不是同态报复,但是同样的行为,在法律上适用的刑法条文不同,也确实反映出我们法执业者的一些群体问题,甚至有些任意入罪,这需要注意。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酒后驾车和超速行驶这类事情,是司机没有把可能伤及他人的生命健康看成一个重要的事情,我们能不能修复我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杜绝酒后驾车有无良方?
张鸿:应有强有力的惩罚力度来威慑司机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里有一个数字,去年全国有73484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丧生。大概平均不到8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亡。所以无论是立法者还是监管部门,一定要明白一点,汽车它不光是交通工具,还可能还是凶器。我们一定要加强惩罚力度,就是把它前置,不是说开车撞了人以后,该怎么办,而是开车,酒后和醉酒驾车本身,就要加大惩罚力度。比如你酒后驾车两次或者是醉酒驾车一次就要终生禁驾,这对司机来说是极大的一个震慑力。
霍德明:建议二次酒后驾驶 终身禁驾
(《今日观察》评论员)
杜绝酒后驾车绝对不能停留在口号。“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就是口号了。原来我想呼吁一下,一次酒驾终身禁驾。当然这个可能太严格了一点,但二次酒驾或者再次酒驾,终身禁驾,这个是可以落实的。当你第一次酒驾时,就应该得到教训了,第二次再犯的时候,就要终身禁驾了,这个处罚,使符合我们现阶段国情的。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00:20;次日中午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