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蔚冈
中石化日前宣布,与科威特石油公司合资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厂址定在湛江东海岛。而此时距国家发改委批准该项目已有三年,之前的项目地点是在广东南沙。(8月11日《京华时报》)事实上,这种事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06年的厦门PX项目选址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项目最终没有在厦门落户,而是转到了漳州市的古雷岛。
同样一个项目,为什么需要转移厂址?一个显见的理由是,该项目受到了原厂址所在地民众的反对。因为在公众的印象中,炼化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项目在当地扎根,就意味着在当地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将对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相当程度的隐患。于是,政府不得不重新选址,将项目转移至反对力量相对更少的地区。厦门PX项目是如此结尾,估计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将这样落幕。
正如不少学者理性分析的那样,现代社会中化工产业必不可少,我们衣食住行的一切离开化工几乎寸步难行,而且化工企业会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都必须上马化工项目,更重要的是,地方官可能会因为GDP增加而获得升迁,企业主可能会由此收获利润,而在缺乏用脚投票的参与机制的情况下,又有谁来保障当地民众的权益呢?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生产工业的发展,不少化工企业所导致的污染其实并没有想像得那么可怕,目前民众的“闻化色变”或许也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比如有人怀疑如此大型的炼化项目选在南沙会导致整个珠三角地区环境受到影响。但是这并不表明一个实质上会给当地带来巨额收益的项目就不需要利益相关人的同意,而且事实已一再证明,此类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如果缺乏当地民众的配合,即便项目建成,今后在运转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摩擦,而这些摩擦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其后果往往是难以估计的。
也正是为了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西方国家的一个成熟做法往往是设计一套可以表达多方利益的机制,通过事先程序来解决企业、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说该项目可能会带来的好处或者弊病是一种实体问题,那么一套可以表达各种利益的渠道则是形式上的考量。现代政府不仅需要在实体上评估决策的利弊,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理性来表达实体问题。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宁愿接受一个实体上并没有益处、但其形式却更为理性的结果。
我们不否认广东地方政府在炼油项目上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好意,但是,这样的好意必须是以当地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和进行的。其实,此事件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还是在于:我们只看到了政府的单方面决策,而没有能够听到来自湛江东海岛居民的声音。是因为那里的人太少了吗?(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