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潮白:也算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08:00  南方日报

  作者:潮白

  《通用规范汉字表》昨天公布并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按照教育部官员的说法,国家用了差不多9年时间制订的这个表,“学术性强,政策性非常强”,所以一般人恐怕也就不了解一旦颁行的深层含义。定稿之后,除了表上列出的8300个汉字,用其他的将不可以,我是这么浅薄地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或者,是不是低估了该表的作用。

  从相关报道中至少能读出两点令人欣慰的消息:一个是对51个异体字予以了“重新”认同;再一个是给繁体字的出路留出了“活口”。先看异体字。尽管“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但如喆、淼、堃、昇等还是被还原成了“正常字”。表面上看是“为尊重社会习惯,方便人们用字需要”,实际上体现了对文字本身的尊重。所谓异体字,原本就是人为规定出来的,在古籍中人家就是正常的嘛。而当我们规定它们为异体之后,偏偏不少人还要使用,还在使用,说明汉字的魅力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韧一面。那么,由“异体”回归“正常”,这个“轮回”或许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先前对汉字强加了太多的干涉。

  再看繁体字。教育部官员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还不考虑全面恢复繁体字。我之所以对这句话表现“敏感”,首先在于它没有将繁体字一棍子打死,其次是目前不考虑不等于将来不考虑,这就是所谓“活口”。我认为,这个问题将来是可以考虑的。诚然,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但这种简化须约定俗成,大家都这么用,在磨合中已然达成了一致的前提下。而我们后来的简化,人为的甚至武断的味道更浓一些,套用翻译界的“硬译”说,可称之为“硬简”。比方说,没什么理由,“髪”和“發”都是“发”,就这么用。

  解放后的“硬简”,或许是出于扫盲的需要。繁体字因为笔画太多,识别困难兼且书写费时,不少偏激的前辈不是还试图废弃汉字,将之字母化———罗马化、拉丁化吗?现在不同了,国人文化程度———当然不能说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我们连大学都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了,应该可以考虑恢复汉字的“本来面目”了。繁体字毕竟还没有到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程度,况且因为“硬简”,我们今天读简体的古籍难免产生歧义。隋文帝杨坚评价大将贺若弼:“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无上,谓目无尊长。但查辞书的时候,若查“無上”是查不到的,“无”和“無”在古籍中是两个字,并非单纯的简与繁的关系。我所说的歧义,是为一例。至于汉字如何来简,就交给时间去自然完成吧。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是一定的,其所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正是为了确保字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人家征求的是对字表本身的看法,这里扯远了一点儿,却也不妨同样视为意见的一种。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汉字 规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