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宣华华:鲁迅的价值不会因淡出教材而湮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10:13  燕赵都市报

  作者:宣华华

  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成都商报》8月12日)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表示反对。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鲁迅这么多的作品放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呢?现在,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那么,对于强烈反对删减鲁迅作品的人士,我想指出一点可告安慰的是:鲁迅的价值不会因淡出教材而湮没。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传世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客观上说,早先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过多的鲁迅作品,其实超出了鲁迅所应享受的“待遇”。论文学性,《诗经》、《楚辞》两大文学源头,加起来只不过寥寥数篇;《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加起来亦不过寥寥数篇。论思想性,把诸子百家入选的文章加起来,篇数或字数恐怕也没有鲁迅作品多。

  所以不必讳言,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是过分“优待”鲁迅,这在当时有着政治因素和历史背景。现在,新版教材大量删减鲁迅的文章,也是对早先失之偏颇的做法进行矫正。这并不是冒犯鲁迅先生,也绝不意味着鲁迅已经过时。相反,鲁迅是中国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文学家,千百年后谈论中国文学史没有人可以绕过他。只不过,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鲁迅的重要性经历着必然的相对下降——— 而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现代作家近年来的重新崛起。西晋文学家左思曾作《三都赋》,引发了一起著名的文学事件———“洛阳纸贵”。时至今日,还有几人读过左思这部三篇合一的作品,这就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鲁迅作品淡出语文教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也回归了其本来面貌。鲁迅的价值,并不会随着淡出教材而湮没。根本在于,他所揭示的“阿Q精神”以及他投出的“匕首”,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都还不失其深刻性,仍将成为我们观照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方面,我们不妨看一看《论语》。这部被誉为“半部治天下”的儒家重要典籍,曾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过存留短短数条,但它何曾失去过自身的价值?尽管,鲁迅的作品与《论语》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仍能凭借独特价值而传世,这就足矣。

  事实上,透过鲁迅作品引发的语文教材之争,以及此前类似的语文教材之争,我们面临的是如何重新定位语文教育的问题。或许,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让语文教育重新回归本源,减少各种不当的“人工添加物”,而真正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才是目前唯一正确的改革方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鲁迅 语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