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社论
最近几天,陕西省凤翔县正在积极应对马道口和孙家南头村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前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两村14岁以下儿童731份血液标本中,615份血铅含量超标,其中属于高铅血症的血液标本305份。凤翔县政府表示,615名血铅超标儿童将依据卫生部相关规定或在家或住院治疗。住院患者驱铅治疗产生的费用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在家进行饮食干预的患者,由政府统一采购,配送牛奶、干菜、干果。
给孩子治病当然最要紧,追溯事件根源也同样重要。依照目前厂方、凤翔县政府以及宝鸡市环保局方面披露的信息,导致孩子们血铅超标的原因很可能在工厂:即使工厂的排放符合工业排污标准,依照当初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附近1000米内区域也不宜居住。凤翔县曾承诺3年之内将工厂周围500米内住户全部搬迁,只是这个搬迁计划拖延了,至今仍有425户没能搬迁。不过,目前的新闻没有披露,已经查出高血铅的615名儿童是否都来自这425户人家。搬迁计划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原定的搬迁新址新驻进了一个150万吨甲醇项目。
这次凤翔儿童血铅事件,县政府在危机处理方面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如果孩子们的病能及时治好,村民搬离危险的计划能尽快完成,此事就算圆满解决了。但是,在危机发生之前,政府方面的很多做法值得检讨。例如,既然环评已经指出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 1000米为宜,就应该先完成范围内居民搬迁,才允许工厂开工排污。按照原定计划,也要到今年才能完成搬迁,就是说,也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健康受到污染的威胁。再有,当搬迁计划与新引进的化工项目出现选址冲突时,应该慎重考虑,把村民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或者帮助新项目另外选址,或者尽快妥善安排好新的搬迁地点。先上项目,后搬村民;先上项目,后考虑搬迁计划——— 地方政府的这种办事思路应该检讨。
事实上,这种行政思路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处可见。从环境问题看,是先污染再治理;从劳动保护问题上看,是先伤害再赔偿。这样做当然是因为地方政府急于发展,但更是因为短视。不论是城市里的空气还是劳工的肺部,其日复一日遭受的伤害,要经过时间的累积才会爆发,呈现为必须解决的危机。过去不愿意为环保付出代价、不愿意为农民工的劳动保护付出代价,累积到现在,出现了环境问题的爆发、职业病的爆发。与危机爆发相伴随的,便是受害者的维权。如果这些维权案例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则有可能扩大化进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伤害。如果要解决所有这些维权案件,各级政府就要付出极其惊人的成本来“买单”。
例如在浏阳镉污染事件中,政府不仅要承担病人的救治费用、给死者家属以补偿,还要为污染地区居民提供一段时间的饮水和食物补助,以及收购已经产出的镉超标农作物以免流入市场。除了这些临时补救措施,当地已经造成的水土污染,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去整治。这笔费用算下来,很可能要比超标排污的工厂所贡献的经济增长多得多。以湘江整治为例,据媒体报道,由于近年来有色金属采矿业的粗放发展,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湘江很有可能将被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范畴。到2010年,治理投入有望达700亿元;到2015年,这个数字有可能高达3000亿元。中科院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警告说,采矿所创造的财富,将远不及污染所带来的损失。
先污染再整治的发展方式,不仅从经济效益上讲得不偿失,而且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事后依靠财政投入就能解决的,很多损失也不是能够用钱挽回的,尤其是因重金属中毒而消逝的生命和被污染改变的生态环境。即使经过巨大的努力和高额的投入,环境有可能被治理得干净清新完全无害了,那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污染到治理的这一个时间段,从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当然很短暂,但是对亿万个人来讲,却是他们的大半生甚至整个人生。亿万人在有害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个代价怎么挽回?
这两年环境问题频发,对政府来讲,这更多的是一个危机处理的问题,能够安抚民众、做好善后,已经颇为不易。但是在处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政府也应该认真反省:如何从急功近利和侥幸心理中摆脱出来,在亡羊补牢的悔痛中学会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