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国友:海外对华贸易摩擦不全是坏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10:29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面对海外增多的对华贸易摩擦,进行必要的应对甚至反击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消极角度来看待,未免显得过于悲观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近段时间,中国遭遇了较多的对外贸易摩擦,出口也相应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些贸易摩擦,进行必要的应对甚至反击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消极角度来看待,未免显得过于悲观。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视角,认识到对外贸易摩擦并不完全是坏事。

  观察迄今中国与国外产生贸易摩擦的诸多案例,不难发现其中最频繁的,是那些靠价格低廉而占领国外市场的产品,如纺织品以及某些机械产品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些产品的贸易摩擦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提升产品品质,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提高售价,从而让外国政府和企业无法再以产品售价过低存在“倾销”为由时不时地进行限制。事实上,国内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如果在贸易摩擦的压力下,这种尝试能够成为行业性的整体选择和政策,那么对国内相关行业的产业内升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从摩擦的解决流程来看,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通常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框架加以解决,或者通过政府之间的双边渠道进行善后。如果是通过世贸组织这个框架,这将大大加快中国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步伐。更为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贸易摩擦的增多,中国也开始学习从世贸组织的应诉者到申诉者的角色转变。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总共有5次作为申诉者的案例,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过去的一年。

  至于通过政府的双边博弈来解决贸易摩擦,中美的双边博弈可谓绝佳的例子。美国是和中国产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特保、反补贴、反倾销等等专业名词,正是通过美国对华贸易摩擦而被广泛熟知的。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美方动作不断,“雷声很大”,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应对越来越得心应手,使得“雨点很小”。而且,中国通过贸易摩擦,已经逼近解决摩擦产生的关键点之一,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贸易摩擦当然和贸易,特别是出口有关。越多越多的贸易摩擦将有助于帮助中国政府重新审视和反思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在45%左右,比照世界其他经济大国,这一比重毫无疑问显得过高。因此,减少出口,增加内需将是避免贸易摩擦的根本路径。而减少出口,增加内需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当然,假如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真的能够顺利完成,那时贸易摩擦或许仍将大量存在。只是那时的贸易摩擦和现在的贸易摩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那时的中国经济已经主要依靠消费而非出口,造成外国对中国的出口远大于从中国的进口,因此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以主动的申诉者的面目出现,而非现在的被动被诉方。这样的贸易摩擦,则并非是国人所郁闷的。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对华贸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