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军
马英九执政一年来,虽然反对党一直磨刀霍霍,却始终对他无可奈何。从大环境来讲,马英九可谓是一名政坛福将。经济低迷,是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而经济也是民进党短板,因此经济再低迷,也伤害不到马政府。陈水扁弊案“歹戏拖棚”,固然也为马惹来不少指责,但到底让民进党更加进退两难、底气不足。而马最大的运气或成功,是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处理台湾事务越来越游刃有余、无懈可击,加上金融危机下台湾必须依赖大陆的背景,民进党的批评看起来更像是酸葡萄心态,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始终是为反对而反对。
忽然一场莫拉克风灾,不仅让生灵涂炭,更是让马团队捉襟见肘,面对执政以来最大的考验。虽然在18日下午的两场记者会上,马团队九十度鞠躬道歉,承认工作疏失,然而恐怕这一场政治风暴才刚刚开始。
台湾高度密集和自由的媒体,让政治人物的任何过失无可遁逃。在风灾中,马英九的表现纤毫毕现于荧屏和网络,让受众难以谅解。先是在台风之夜去喝喜酒,对世纪灾难的严峻毫无警觉;大灾当头,还在做二线领导,一开始又拒绝发布紧急命令,不动员军队,只是用地方政府和警察救灾,还拒绝台湾以外的援助。等到召开“国安会”,已慢了一周。政治人物即使指挥不当,作一些温情政治秀也许可以亡羊补牢,可马英九的言行却明显不在状态:对被埋窒息的孩子,他竟然夸人家会憋气不简单;接受国际媒体采访,一口气用好几个“他们”来指代灾民,意谓灾情严重是“他们不愿意撤离”;他巡视时有灾民有抱怨,他的回答是: “我不是来了吗?你要我做什么?”这种种表现,让国民党自己的“立委”都忍不住跳出来,要求把“行政院长”刘兆玄换为蓝营“灾难政治学”成绩最优的政治人宋楚瑜。
笔者曾跟随马英九就任后第一次南下LONG STAY(编注:即“长住”)行程,他力求接近那些不了解、不支持自己的群众,诚恳态度和赤脚下田的卖力,令人印象深刻。但他对庄稼活的陌生、与农渔群众打交道的笨拙,也一目了然。这次受灾群众——农渔民与台湾少数民族,正是上次LONG STAY的拜访对象;这次救灾的失败,也是LONG STAY政治秀的破产,因为马英九确实未能如宋楚瑜当年做到的一样,在下乡途中体察乡民生活环境中的艰难和隐患,并积极解决或丰富自己的政治触觉。
如能打好灾后重建牌,马英九仍有挽回民意的机会;在他既往政治履历中,他不善应急,但有耕耘的耐心——持续数年的灾后重建,将成为影响马连任的重要因素。但眼下,是否撤换“阁揆”、重新“组阁”,却直接影响迫在眉睫的年底“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选举。
不管这次选举是否延迟,马团队灾难中的表现,都将对选情产生敏感的冲击。台风受灾县市,大多是绿色执政较为稳定的区域,而2005年民进党地方选举大败,败绩已经触底;而年底本来可能出现选情拉锯的嘉义县、南投县,正是在这次风灾的受灾区。虽然对于严重灾情,水土保持不力的地方官员也有过失,但从媒体效应上而言,对“完全执政、完全负责”的国民党打击要更大。国民党“完全执政”效果不彰,民进党主打“制衡牌”,容易得到中间选民支持。此前,在县市长提名过程中,国民党斗争激烈,利益摆不平,派系文化沉渣泛起,都是年底选举的不利因素。3月底,在国民党铁票区台北市大安区的“立委”补选,投票率不到四成,说明泛蓝群众对国民党也部分失去信心。因此,灾情可能成为民进党年底再下一两城,卷土重来的机会。
马英九目前要处理的,是民进党提出“重新组阁、不排除两党合作”的呼声。在这次重大民意反弹面前,不换内阁,风险巨大;若与民进党合作,则面对更多未知。台湾的政治版图,确实在风灾之后,骤然改变。(作者系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