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天帅:迷信教育暴力是框化思维下的蛋

  作者:马天帅

  虽然体罚学生早已被明令禁止,然而教育暴力却总是死灰复燃,成都商报近日连续报道的被反传统教育打得病危的小学生便是一例。

  这家培训机构的名字叫“反传统”,但实际上用的方法还是传统教育的方法,甚至是传统教育中的糟粕部分:迷信“黄荆棍下出好人”,希望通过肉体上的摧残来解决思想上的毛病。

  为何棍棒教育至今还受到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的追捧呢?有人归结为家长“爱子心切”,有人归结于“应试教育”,有人认为是“家庭教育缺乏亲和力”。这些原因或许都是正确的,在此想从另一个方面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读书时喜欢挨打,为何长成家长、老师后,却喜欢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的戏曲中,婆婆大多是恶人形象,对媳妇总是百般刁难、折磨。人们在谴责婆婆的同时,却忘了婆婆也是从媳妇成长起来的。拿这个例子来比喻当下的教育暴力再合适不过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被老师、家长施以暴力,但当学生长大成为老师、家长后,往往迷恋的却恰恰是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方式。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并且是善媳妇熬成了恶婆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如果列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大概这两点是少不了的:听话、成绩好。这两个标准好像一个无形的框,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我们。所以,即便当学生时想逃出这两个框,但一番徒劳后,终于被框住,以至于后来顺从、甚至习惯;等做了家长、老师时,取掉框反而不习惯了,自然又会自觉不自觉的拿这两个框来装下一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样的事发生:尽管自己读书时非常厌恶体罚,然而长大成人后却不无留恋地说“幸亏那几年老师、父母打了我,不然我不知成了什么样子”之类憣然悔悟的话。

  这便是善媳妇到恶婆婆的全过程。

  不止在教育方面,我们比较迷信榜样的力量,喜欢以用一个既定的规矩去约束每一个人,以自己接受的标准衡量、判断他人,凡是不符合的便加以排斥、迫害。看看园丁的工作就好理解了:他们总是喜欢把树木剪得整齐一致,枝丫稍有伸出便会遭到刈灭。

  像园丁一样,维护规矩最简单的办法的是暴力。家长岂不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如何治理贪玩方面,被框束缚了的家长自然也只会从他的家长那里继承到“黄荆棍下出好人”,即便是家长知道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们也会首选暴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家长是21世纪的家长,教育方法却是封建时代的方法”的原因吧。

  英国著名生化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命题:为何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的中国,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学界对此当然有很多研究,但是不是也跟框化思维束缚了创造力有关呢?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训练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