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畅:无法核实的网上报料何以成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10:38  长江商报

  作者:肖畅

  近日网上有人发帖称:几个城管打死了一个武汉大学学生。该贴短时间内急剧升温,当晚回帖数就达到了500多个。

  然而,本报记者当日经过多方调查采访,一直无法证实网友的说法。追踪采访之下,最终才得知:不曾有打死学生一事,但确有纠纷的发生。那么,一个有关“城管打死学生”的新闻,只能当作网上报料起风波的新闻来看了。

  一个没有证实的网上报料,往往歪打正着,催生出了另外一则新闻,这或许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常见现象。按理来说,报料的信息无法核实,就不必继续关注了。然而,当这种报料足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时,其实报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这种情况下,报料的真实性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会推动传统媒体介入采访,也会让相关部门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出来澄清事实。

  此则报料之所以会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所陈述的“事实”颇具新闻价值,更是因为这类“事实”很能促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人们在听到这类事情时,甚至会不自觉地认定其真实性,而这种认定几乎不带思考,认定的理由可能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惯常理解。

  由此来看,这则帖子短时间内急剧升温,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如果简单将该帖子的升温与城管执法现状乃至政府公信力相对应,似乎有点无中生有、没话找话。但是,我仍想强调一点,当报料本身已经成为新闻事件时,甚至将不断出现类似的“报料新闻”时,回顾一下城管执法的现状,进而掂量一下政府公信力,的确有些必要。

  虽然,这种“报料新闻”并不能与体制因素直接对应,但往往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情绪,而这种情绪绝不能被轻易漠视。另外,决定这种情绪的并不是一件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因为类似网上报料所引来的情绪,根本不是在事实核实以后才出现的,而是一开始就出现了。决定如此情绪的,仍是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惯常理解,而这种经验与理解,就直接对应于政府公信力。

  各政府部门、执法机构,如果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如果在意这种社会情绪,那么不仅需要在类似事件中及时澄清事实,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谋求民众的信赖感,积极营造其公信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这种“报料新闻”趋于平淡,直到其不再能成为新闻。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报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