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付克友:审计走下神坛 公众回归理性

  作者:付克友

  9月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54个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被披露的部门中首次有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5大问题赫然在目。这是对公众“谁来审计审计署”的回答。

  虽然“审计署来审计审计署”的答案并不理想,但至少让公众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审计署。审计署自揭家丑,实际上宣布审计署走下神坛,褪掉了身上的一层层光环。

  这些光环正是当初民众一层层加上去,并逐渐垒出一个明镜高悬的神坛来。2003年,原审计长李金华在审计报告里点名批评中央有关部门,直指陈弊,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每每“风暴”刮起,公众欢呼雀跃,舆论掌声一片。李金华甘做“国家财政看门狗”“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豪言壮语,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人们一度把审计署当成反腐重镇,对它赋予了太多超现实的幻想和奢望。

  但这是审计署不能承受之重。公众逐渐发现,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出现的对象多是老面孔。审计部门“年年审年年忙”,一些机构和单位却敢“屡审屡犯”。而且,风暴往往针对部门而非个人,对相关问题的追究和处理要么动作迟缓,要么没了下文。因此,风暴轰轰烈烈过后,却在一片唯唯诺诺的整改声中归于平静。所谓“干打雷不下雨”,“审计风暴”也就变成了“审计疲劳”。

  毕竟,审计署只是审计署。一度有人认为审计署的权力太小了,并呼吁赋予审计署更多更大的权限。然而,审计部门本身冒出来的一系列丑闻又刺破了这样的幻想。比如,2006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一名审计员因饮酒过量,猝死在被审计单位宴请席;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修建百余套别墅,价格仅为市场价四分之一,等等。毕竟,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

  当“谁来审计审计署”的问题被提出来,这意味着公众开始回归理性,抛却幻想。他们看到了审计部门的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也看到了审计部门自身的问题和局限。实际上,每次审计报告揭露的问题,无论是“虚报冒领”,还是“挤占挪用”,又或是“巧立名目乱收费 ”,其实质都是以权谋私。而有关部门和个人之所以能够以权谋私,正是因为公共财政使用机制的不透明。

  公众对审计署充满信任和期待,正是源于对这种公共财政透明机制的渴望和向往。但是,审计署只为这种公共财政的透明化打开了一扇窗;要让阳光覆盖公共财政的所有角落,还需要更多的部门联动和更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审计 预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