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锋:中国进入全球性大国成长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4:31  《环球》杂志

  中国起步大国“新长征”

  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1949~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60年。这6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总结中国这60年的变化,如果缺少了世界变化这一参照系,显然是不恰当的。但认识世界的变化如果缺少了中国变化所赋予的意义,同样也是不恰当的。

  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这60年的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一提:中国看待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的变化;世界认识和期待中国角色的变化;中国和世界互动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未来演进模式,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同样决定世界的未来。

  60年前的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余辉中的一抹残红。美国著名学者易罗生在其著作中说,中国人给西方的印象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没有生气,有的只是勤劳和默默地为生计而忙碌。费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开卷就指出,中国巨大的人口多少年来在狭小的土地上为生存而耗干了精力。

  而新中国究竟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恐怕没有几个外国人能够想像出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恐怕也未必有几个老外信以为真。60年过去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媒体沸沸扬扬地炒作中美“两国集团”论,而中国在2009年年底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引擎之一。

  60年前,中国只是全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追随者,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是西方人眼中泛滥的“赤潮”中的一朵浪花。60年后,中国代表一种不同于西方主导的近代化过程的新模式,中国的繁荣开始让人去探索,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是否可能成为动摇主导世界历史400年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60年间,附加在中国人世界观中的“主义”之争已然远去,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软实力”。中国开始幡然醒悟,基于文化与传统的民族生命力是未来走向持续崛起的根本保障。于是,面对开始变化了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人们坚信,人类的未来需要“和谐世界”,而不再需要“世界山河一片红”。

  然而,60年过去了,中国还只是一个新兴大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中国依然是西方为主体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思潮的学习者,而不是世界主流文化的引领者;中国依然是迫于国际竞争的压力和人民福祉的期待而进行国内体制转型的“彷徨者”,而不是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新风尚的设计者;中国依然是世界科学与技术潮流的跟随者,而不是人类新知识的强大创造者;中国依然是全球主流话语体系的“被排斥者”,而不是世界媒体与舆论的“掌握者”。说到底,今天的中国还处于“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崛起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历史性高度,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还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做出什么样的调整,这一切,现在“断言”还为时尚早。

  未来中国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世界。作为一个未来的全球性强国,观摩、学习和了解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迫切地调试和调整自己,已经成为“成长期”的中国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课。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中国开始进入全球性大国的“成长期”,这是中国与世界关系最大的变化。

  这一“成长期”究竟要多长?为了完成成长,究竟需要为“青春期”的“萌动”付出多大的成本?必须做出什么样的自我改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重大挑战。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中国开始走上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经历,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进程中一场伟大的“新长征”。

  综观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以来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400来大国兴衰绵绵不绝,但真正成功和持续的大国崛起只有英国和美国。要为21世纪的世界史增添第三个成功、并可持续的大国崛起的范例,中国只有下决心继续改变自己,才能在今后继续积极地、建设性地改变世界。这一过程正如中国先贤们所说,“内王外圣”才是人间正道。毫无疑问,真正的强国既是“干”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更是“熬”出来的。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新兴中国的国际地位,努力“学习”做一个世界级强国,这不仅是外交部门、同样是全体中国人必须树立的意识和观念。

  环球杂志2009年第18期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更多关于 中国 60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