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能否摆脱行政控制
特约撰稿·童大焕
继“重点大学本地化”之后,高考加分政策也日渐成为高考选拔中公平议题的焦点。今年先后曝光的重庆、湖北等地部分考生改民族成分、浙江裸分和加分“状元”之争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使高考加分问题受到严峻的公平考验。
高考加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实施一定的照顾政策;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为了对现行的应试教育纠偏,根据学生的特长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给予加分,目的是为了不遗漏一些偏科但在某些方面确有过人之处的特殊人才。
但是越到后来,随着加分权力的下放,高考加分有越来越泛滥成灾之势。有统计显示,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的情况大约14项,而各地林林总总的加分种类累计达到192项之多,涉及体育、外事、残联、民政、计生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一些加分项目形象模糊,如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综合素质评价等等,都缺乏清晰的边界,为权力和金钱入侵预留了巨大空间;甚至如少数民族加分等条条杠杠非常明确的政策,也无法挣脱地方权力的摆布。高考加分逐渐异化为某些权贵和富人为子女谋私利的工具,直接冲击了高考和社会公平的底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考加分腐败的症结在于行政权力主导,最难以逃脱的宿命也是行政权力主导。一项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的政策,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重庆今年19.6万考生,获高考加分人数高达7万人,占比35.7%!2009年4月,北京大学招生负责人做客人民网时曾透露,根据往年的统计,北京大学近几年在北京录取的考生,40%以上都存在加分投档的情况。有教育界人士对2008年北京市高考考生成绩分布表(文史类)分析后得出,在考取600分以上的所有599名考生中,得到加分照顾的考生达到了214人,这个比例高达35.7%,与重庆考生的加分占比惊人地一致!去年北大在重庆招录的24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获得了加分的,比例高达71%!其中重庆文科裸分状元刘超然也因为加分者太多,差点与北大擦肩而过。多亏了北大最后“扩招”,在重庆临时增加了4个文科招生计划。
加分的泛滥已经到了如此严重地步,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不足以纠正其实施过程中可能的偏差,它的确面临一场“大手术”。这个大手术从哪里下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褚朝晖研究员开出的药方是:将高考加分与行政权力剥离!
这是一个切中要害的诊断。可是其开出的具体药方却令人怀疑其实际“药效”。他说:涉及加分的教育、科协、体育、外事、民委等部门和单位,仅有提供证据的权力,是否加分,应该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而非行政部门确认。
笔者不禁要问:专业委员会及其成员不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吧?他们由谁来定、由谁组织、由谁来保证经费?他们固然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育人士组成,但在中小学和大学都高度垄断化、行政化的当下,你到哪里去找足够多、足够超然的教育专业人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个教育资源被高度垄断化和行政化的国度,要想让高考加分政策摆脱行政力量的控制,简直如拔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飞上天一样天真。
因此,要最大限度摆脱权力对高考加分的控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取消加分政策,仅保留对少数民族和烈士子女加分,并且严格地进行全面的公开、公示。
有人会说,仅仅依靠考试,存在标准单一、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偏才怪才选拔等缺陷,因此,彻底取消加分并不现实。
那也好办,要加分可以,但高校录取过程中必须严格把裸分和加分区别开来,加分只能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而不能直接进入分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不能让高考加分者“后来居上”把裸分者一批批甩在身后。要知道,在一些考生人数多的大省,高考加10分就可以轻松甩掉八九千人,而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动不动就加20分,甚至不排除一些在当地“背景比较硬”的考生获得多种加分。
具体做法是对现有的高校录取投档制度进行改革,120%的投档,不能像现在一样按照加分后进行投档,而是前面的100%或110%按裸分投档,后20%(或者严格限制在10%以内)是按照加分后的前几名进行投档。有20%的加分名额已经足够多了,中国没有那么多偏才怪才,否则早已经是世界上第一的人才大国了。
这样做还不够,还是没办法防范那20%仍有作弊的可能。绝大多数高考加分者不都是因为有特殊才能吗?那么好,高校对于有录取意向的高考加分者,一律必须通过面试环节,尤其是加分内容方面的面试。既然这些方面他们平时都是有异于常人的才能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这样两减(减少加分、投档减去加分后排序)一加(加分者必须加上面试环节),加分的权力就由对全国几千所所有高校同时生效的地方行政力量“一手遮天”状态,切实回到了各个高校自主的状态。至此,方可谓“摆脱了行政控制”。(作者系北京资深评论员、知名杂文家)■